中國制造業的兩大趨勢,機器人維修,將深刻影響全球經濟格局
隨著中國工人工資大幅上漲,制造業工廠正購買越來越多的機器人,政府也正在主導一場機器人革命,這很有可能對全球經濟格局造成深刻影響。
機器人需求大增
中國工廠正在安裝的機器人數量之多,是其他國家無法企及的。
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Robotics)估算,去年發運至中國的機器人出貨量跳增27%,至9萬部,創出了單一國家記錄,在全球數量中的占比近三分之一。該聯合會預計,到2019年可能接近翻倍,KUKA機器人示教器維修,至16萬部。
以年度銷量衡量,中國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機器人市場,也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市場。這么短的時間內能達到如此活躍的增長,是我們在任何其他市場都沒有見過的。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主席JoeGemma說。
咨詢公司IDC最近在報告中提及,中國在機器人及相關服務上的消費額預計將在2021年觸及740億美元。這代表了亞太地區未來五年總支出的45.7%。
機器人是中國政府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部分。KUKA機器人維修,機器人革命有望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切入點和重要增長點,將影響全球制造業格局,我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逐步替代流水線作業也可以幫助解決日益突出的適齡勞動力人口下滑的問題。
但自動化也可能帶來一些弊端。美國媒體援引經濟學家的觀點表示,自動化可能提高生產率、增強出口競爭力,但也會加劇國內的收入不平等,還會威脅到消費,這有可能外溢到其他國家。隨著供給增加和消費受抑,自動化風險加劇了中國經濟增長對出口的依賴,這令更加平衡的國內經濟和全球經濟的希望受到威脅。
工人工資持續上漲
令人驚嘆的是,機器人的快速引入并未阻止中國的工人工資持續攀升。
中國家庭金融調查數據顯示,從2010年到2014年,擁有高中學歷的國內制造業工人工資累計上漲了53%。
華爾街見聞提及,中國已不再是廉價勞動力的天堂。自加入WTO以來,中國工資水平出現了爆炸性上漲。歐睿國際(Euromonitor)年初的數據顯示,中國制造業平均時薪過去十年間從1.2美元/時漲至3.6美元/時,高于除智利以外的任何拉美大國,已達較弱歐元區成員國水平的70%左右,正迅速趕上希臘和葡萄牙。
中國企業-員工匹配調查(CEES)結果顯示,鑒于過去10年實際薪資增長了一倍以上,制造業者正采用自動化技術、投資研發、新添附加值更高的產品。
珠三角地區的自動化浪潮尤為明顯。據渣打銀行調查,珠三角的工廠不斷抱怨,勞動力成本上升的速度太快,還存在雇不到工人的情況。在準備增加資本支出的珠三角制造商中,有68%的人表示,自動化是制造業應對薪資壓力的良方。投資于自動化和機器人可以使產出效率迅速提高。這會推動產業升級和再投資,使經濟更加強大。
盡管機器人技術的進步日新月異,但完全自動化生產線的成本依然相對昂貴,并且很難調整。因此,除了在產量足夠高的汽車和電子行業,中國大規模使用機器人的情況相對來說還很罕見。
英國《金融時報》文章稱,像服裝業這樣顧客需求快速變化的行業,機器人要取代愿意為每天幾美元而工作的熟練工人,要等到幾十年之后。
而中國的制造業工資猛增,令工廠特別是跨國企業倍感壓力。一些企業出于人力成本考慮,正將工廠轉移到東南亞等地區,比如斯里蘭卡,越南,孟加拉國。還有一些企業則選擇回流本國。根據日本對外貿易組織對3000家企業的年度調查,在那些近期已經或者計劃將業務進行跨國跨遷移的企業中,有8.5%是從中國回歸了日本。
華爾街見聞之前介紹過,商品生產不斷地從較為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向發達程度相對低的地方轉移,這種動態變化被稱為雁型模式(FlyingGeeseParadi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