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建設亟須規范,培養規模不宜擴大
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裝機容量已經達到約26萬臺,但當年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的高職畢業生只有165人,工業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與人才緊缺已經形成了一對突出的矛盾。
但是,由全國機械行指委智能制造技術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工業機器人產業人才需求與專業設置指導報告》卻顯示,最近3年高職院校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開設增長較快,2017年預計將有300多所學校開設。行指委提醒,KUKA機器人示教器維修,高職院校不能盲目擴大招生,若能保持目前300所學校的招生規模,每年培養大約3.3萬畢業生,到2025年,畢業生總量將達到25.03萬,與市場需求差距不大,形成適當的需求落差,更便于專業的整體發展。
產業對高職人才需求快速增長
我國正在大力發展工業機器人產業。《〈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指出,到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將達到15萬臺,保有量達到80萬臺;到2025年工業機器人銷量將達到26萬臺,保有量達到180萬臺。
為了解產業的人才需求,受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委托,在機械行指委智能制造技術專指委主任委員單位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的牽頭組織下,11所高職院校、6家行業龍頭企業共35名研究人員組成課題組,對84家企業、82所高職院校及相關政府部門、行業協會進行了深入調研。
課題組調研了4家國產和3家國外工業機器人本體制造類企業,了解到在本體制造類企業,高職人才與工業機器人產量比例(人機比)為1∶47,由此計算出從2016年到2025年本體制造業人才需求,如2020年為0.17萬人,2025年為0.41萬人。
在12家工業機器人集成類企業課題組了解到,高職人才與集成工業機器人比例約為1∶4。到2020年預計需要高職人才2.04萬人,2025年預計需要4.79萬人。
課題組發現,工業機器人應用類企業人才需求差距較大。根據國際慣例,應用類企業可分為汽車行業、3C行業、其他行業三大類,汽車行業人機比為1∶9,3C行業人機比是1∶6,其他行業人機比是1∶3.5。
根據以上預測的結果,課題組計算出工業機器人產業高職人才總需求,庫卡機器人驅動器維修,到2020年,需要高職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人才為9.57萬;2025年需要高職人才26.18萬。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長期為2020年到2025年之間。
高職專業建設缺乏有效指導和科學規范
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2013年以來,高職院校主動適應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新需求,紛紛開設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由2012年的1所高職院校開設,迅速發展為2016年的238所高職院校。
課題組對全國僅有的100多名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行了調研,9%的學生從事系統方案設計,63%的學生從事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由于學生剛畢業不久,主要工作是產品安裝調試。根據現場調研企業反饋的情況來看,未來兩年,畢業生的主要工作是在系統方案設計和產品安裝調試。
通過調研了解到,目前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主要定位于工業機器人工作站系統的安裝、調試、運行和維護,同時培養技術銷售和本體系統安裝調試人員。幾乎每所學校都開設了工業機器人工作站系統安裝調試維護、系統集成、PLC等主干課程,但也有不少學校將單片機技術課程作為主干課程,與該專業培養目標不是很符合,目前的高職專業課程體系很難支撐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人才的培養。由于工業機器人專業是新興專業,師資隊伍嚴重缺乏,調研的82所高職院校中,大部分教師都是相關專業通過自學、參加技能大賽、合作開展實驗室建設、外出培訓等形式培養出來的,一些專業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如工業機器人集成技術,學校老師很難駕馭,為了保證教學效果,一些學校邀請企業專家來授課。在這些高職院校中,有23.17%的學校沒有建設專門的工業機器人實訓室;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實驗室的投入較大,27%以上的學校投入在500萬元至1000萬元,有27%的學校投入甚至超過1000萬元。
院校專業布局與產業布局吻合度不高
通過調研了解到,工業機器人產業的人才需求主體為集成企業的工作站系統集成人員和應用企業的工作站運行維護人員,集成人員又分為電氣系統相關設計工作與機械系統設計相關工作。目前高職院校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80%以上為工業機器人工作站系統安裝、調試、運行與維護,51%左右定位在工作站系統方案設計與仿真、工作站電氣系統設計,人才培養定位與行業人才崗位需求總體符合。
根據《〈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2018年以前,工業機器人產業屬于人才緊缺階段:2018年,市場需要4.87萬高職人才,而高職院校只能培養出1.93萬畢業生。根據目前各高職院校招生情況來看,2014年、2015年、2016年分別有9所、45所、238所學校招生,2017年將達到300多所。如果保持這個規模,每年將培養3.3萬左右畢業生,到2020年,畢業生總量將達到8.53萬人左右,而我國市場約需要9.57萬的高職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人才,所以人才需求矛盾得到初步解決。
到2020年后,工業機器人產業還將以更快的速度發展,市場共需要26.18萬高職人才。課題組建議高職專業招生規模維持在300所左右,不能增加,如果達到350所,每年將培養高職學生3.5萬多人,易造成人才過剩。
從我國工業機器人發展的區域來看,長三角以上海、江蘇、浙江為主,珠三角以廣東為主,環渤海以北京、沈陽、哈爾濱等為主,中西部以蕪湖、武漢、長沙為主的工業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從高職院校工業機器人開設的情況來看,在2016年238所開設此專業的高職院校中,長三角占13%、珠三角占8%、環渤海占21%,而中西部地區占58%,可見院校布局與產業布局吻合度不高,特別是工業機器人占有量最多的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開設的學校數量太少。
政校企各司其職緊密合作
通過調研,課題組對政府行政部門、高職院校和工業機器人企業分別提出建議。
建議政府行政部門要引導高職院校適當增加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招生數量,但不能盲目擴大規模,同時規范專業教學標準,盡快制定職業技能標準。
高職院校要根據地方產業情況確定自己的專業招生規模;要準確定位高職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培養目標;以企業真實的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項目為指導,構建專業課程體系;科學合理建設工業機器人專業實驗室;加大師資隊伍培養力度;加深與工業機器人企業合作。
對于國產工業機器人企業,課題組建議制造企業要加大與高職院校共建實驗室的力度,培養出更多的國產機器人的潛在客戶,占有更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集成企業要加大與高職院校深度的技術合作,提供更多的典型工業機器人應用方案,KUKA機器人維修,培養出更多的工業機器人集成人才;應用企業要提前介入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縮短學生適應工業機器人應用崗位的時間,有效減少企業人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