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業”新作為遼寧科技創新步入快車道
2017年,遼寧高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703.5億元,同比增長6.1%,以占全省1%的土地面積,貢獻出全省約10%的地區生產總值、40%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60%的高技術制造業總收入。
上世紀80年代末,遼寧高新技術產品的產值僅為200億元,如今已發展為現在的9200億元,增長46倍。2017年,全省R&D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創歷史新高達到1.84%,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4.5%。
數字的變化,彰顯出遼寧改革開放40年來走出的一條具有地域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道路。
從實施“科技興遼”戰略、“科教興省”戰略到實施“科技強省”戰略,從“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把科技創新作為實現遼寧全面振興的主要動力”,從“開拓技術市場”到“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40年的接力創新,科技要素集聚,創新動能成長,科技支撐能力顯著提升,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領跑,全省科技創新步入全面發展的快車道。
從“大”到“小”
“工業長子”接力創新再出發
國產航空母艦、航母艦載機、R0110重型燃氣輪機、30萬噸超大型原油輪、萬箱級集裝箱船、i5智能機床、AP1000及CAP1400核主泵、特高壓發電機升壓變壓器、10萬等級空分壓縮機組、汽車柔性裝配生產線、水下機器人、12英寸集成電路PECVD薄膜設備、凸點封裝單片濕法刻蝕設備……
從天空到地面、從水上到水下、從軍用到民用、從傳統工業到新興產業,“大大小小”的科技力量全面推進遼寧新型工業化發展,以“工業長子”的擔當為國家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做出貢獻,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重大技術成果。
實施國家及省科技計劃專項以來,遼寧攻克了金屬材料表面納米化技術、機器人技術、森林恢復與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節能型日光溫室技術等制約鋼鐵、化工、制造、能源、農業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300余項,開發出生物基聚酰胺纖維、500公斤六軸工業機器人、128層螺旋CT、雙座電動輕型飛機等國際領先、填補國內空白的重大產品100余個,玉米、水稻兩大主要農作物科研水平在全國具有優勢地位,有效提升了遼寧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2000年以來,全省共有4889項科技成果獲得省科技獎,有345項科技成果榮獲國家科技獎。其中,中科院大化所“甲醇制烯烴技術”、大連理工大學“高性能碳纖維復合材料構件高質高效加工技術與裝備”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從“老”到“新”
“中小微”成為頂呱呱的“高精尖”
提起遼寧,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一批“大國企”“大制造”。經過多年的振興發展,“老字號”升級改造,“新字號”成長壯大,“小巨人”“大民企”脫穎而出。
1991年,庫卡機器人驅動器維修,東北大學的3個年輕人從一間實驗室出發,闖出一片天,發展成為一個擁有2萬余人的高科技企業集團——東軟。該集團有8個區域總部、10個軟件研發基地、16個軟件開發與技術支持中心,是我國首個上市軟件公司,美國、日本、歐洲、中東、南美都有它的身影。2018年,帶領公司穩步前行的劉積仁教授入選改革開放40年百名杰出民營企業家。
從無場地、無市場、無資金的“三無”公司,到我國機器人領軍企業新松機器人公司,平昌冬奧會上的“北京八分鐘”驚艷世界,這個由20多名科研人員組成的小企業,憑借創新的“大腦”和敢為人先的探索精神成為我國機器人產業的翹楚和全球機器人產品線最全的企業。不久前,新松移動機器人整系統成為我國首個獲得CE通行證的國產品牌,敲開了歐洲市場的大門。
大連融科儲能將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工程化、產業化,成為國內領先的液流儲能電池技術服務商;三生制藥成為集研發、生產與銷售為一體的中國生物制藥領軍企業,工業機器人維修,在國際蛋白類藥物市場上大放異彩;遼陽奧克是國內知名的環氧乙烷衍生精細專用化學品的高新技術產業集團,東亞種業成為連續16年位列種業骨干企業十強的現代化大型種業集團……
為順應創新群體從小眾向大眾轉變的時代潮流,遼寧加快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動政府職能由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短短幾年間,遼寧的眾創空間、星創天地、科技型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等省級科技創業孵化平臺達383個,其中國家級142個,入駐企業和團隊達12000余家。
從小到大、由弱變強,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高新技術企業,經過市場的錘煉,風生水起,或成為行業龍頭,或成為“隱形冠軍”。近三年來,全省高新技術企業快速發展,已從2008年的295家增長到2018年的3700家,成為遼寧科技創新最活躍、創新實力最突出的一個群體。
從“重”向“輕”
“老工業”唱響“智造”好聲音
2013年,遼寧省在裝備制造領域實施重大科技專項計劃,目前已組織實施重大項目48個,投入專項資金6億元,引導企業研發投入37億元,累計攻克關鍵技術174項,開發重大裝備及配套產品80個。
投入31.7億元的IC裝備,研發出的薄膜設備、光刻涂膠設備等在芯片生產線上安裝使用,并形成50億元的產業規模。東軟的數字醫療技術從研發出我國第一臺IC到今天的256層CT,技術指標全球領先,彰顯出“智造”之力。目前,遼寧擁有兩院院士53人,長江學者101人,135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其中盧柯院士入選我國第一層次杰出人才。
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是我國首批啟動的6個國家研究中心之一,目前是我國材料領域級別最高的科技創新基地;機器人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目前在國內相關領域處于核心和帶頭地位,是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機器人學研究基地;國家海洋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海洋食品精深加工領域處于國內領先地位,有力拉動了全省海洋養殖業發展。
新產業、新業態加速發展,具有區域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格局讓老工業基地重煥活力。沈陽智能制造、大連軟件開發、鞍山激光、本溪生物醫藥等特色產業集群快速崛起,涌現出一批“小巨人”企業和未來產業業態。
院校合作、對口合作、國際合作,企業、項目、人才“走出去”“引進來”。改革開放以來,KUKA機器人示教器維修,遼寧引進國際科技項目萬余項,吸引5000余名海外學子回國創業,累計創造經濟價值超過7300億元,英特爾、IBM、寶馬等一批國外研發機構入駐遼寧,8萬余名外國專家和一批高端人才團隊與遼寧的創新隊伍發力創新,為老工業基地結構調整起到重要作用。
高水平的科研平臺,高層次的科技人才,高品質的創新活動,人才、技術、成果開花結果,科技創新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了強大支撐,為遼寧老工業基地新一輪振興發展提供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