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法官與罪犯可異地“同堂”
新快報訊人工智能時代的案件如何審理?法官、檢察官與罪犯身處三地,圍繞一塊電子屏卻可以同堂開審,罪犯更可通過智能系統在庭審后實時查閱筆錄并指紋確認。以前要到監獄去開庭、送筆錄跑兩趟的工作,現在實時就可以搞掂!昨日,廣州中院連線廣東省女子監獄,對兩起減刑假釋案件遠程審理。
如果這次不批準減刑?你準備怎么做?通過減刑假釋信息化協同辦案平臺,法官王維的嚴肅的聲音實時傳送到監獄里。電子屏另一端,罪犯曾某英低下了頭,庫卡機器人何服電機維修,懊悔地表示,我會很難過,我想回家。這是昨日上午發生在廣州中級人民法院第五法庭的一幕。
這是一起通過遠程視頻審理的減刑假釋案件,庭審現場只有法官與兩名陪審員,檢察官、執行機關與罪犯的畫面同步出現在法庭兩側的智能電子屏里。
記者了解到,55歲的罪犯曾某英,2013年因犯拐賣兒童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五年六個月,執行機關提請對她減去有期徒刑三個月。上午11時30分,法庭當庭宣判,機器人維修,曾某英近一年經過服刑未有扣分記錄,改造態度有所轉變,予以減刑兩個月。
新快報記者了解到,就在法庭審理同時,廣州中院的智能庭審語音識別系統正在對庭審各方的發言直接進行語音轉錄,同步庭審筆錄。庭審剛結束,本案書記員通過平臺實時向監獄法庭傳輸筆錄,遠在廣東省女子監獄法庭的罪犯曾某英在電子屏實時閱讀到案件庭審筆錄,并通過手寫板、指紋采集器在平臺上完成對開庭筆錄簽名確認。
法官王維表示,減刑假釋信息化協同辦案平臺極大地節約了司法資源。中院轄內的監獄都較遠,以前遇到開庭數量多的情況,我們會提前一天趕到監獄。王維說,今年我們審理了500多起減刑假釋案件。遠程視頻庭審與電子化簽章,庫卡機器人何服電機維修,極大地節省了往返監獄開庭、送達的時間,法官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在辦案上。
數據顯示,2017年以來,通過減刑、假釋遠程視頻庭審平臺審理案件占廣州中院開庭審理案件的98%,減刑假釋案件單案平均審理提速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