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被稱為機器人的元年,無論是工業機器人還是服務機器人都得到了空前的關注。同互聯網+一樣,把機器人只當作是一種生產工具的定義已經過時。如今,機器人+是現實硬件技術(物理世界)對傳統產業的推動手段,而且有望成為下一個時代風口。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產銷需求預測與轉型升級分析報告》顯示,中國的工業機器人銷售近年來處于快速增長階段,早在2013年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據新戰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統計,2014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增長26.4%%,中國增勢最為迅猛,達55%,年銷售5.65萬臺左右。
我國早已躋身世界機器人產業大國,,國外機器人六大強國依次為:日本,美國,德國,韓國,法國和英國。近三年來,庫卡機器人,這六個機器人強國陸續出臺機器人有關的國家戰略,將機器人視為經濟增長的推動力。根據英國知識產權局2014年的一份報告顯示,從2004年到2013年機器人專利以三倍的速度遞增,過去的10年中發表12萬個機器人技術專利。機器人技術專利最多國家是日本(31%)。美國排在第二位的為19%,其次是德國(17%)、中國(10%)、韓國(9%)、法國(3%)和英國(2%)。
行業面臨的挑戰
在美國和日本,機器人產業已經發展了數十年,而我國起步較晚,經歷了漫長的探索期之后,直到2015年,我國機器人市場正式進入啟動期。如今,中國機器人企業仍然面臨三方面的挑戰。
品牌基礎薄弱:中國機器人缺乏大型支柱企業,更難以形成產業集群和規模效應。
核心零部件研發滯后:核心零部件缺乏領先的自主創新技術及產品,市場主要被國外行業巨頭所壟斷
低端產能過剩:盲目擴張生產能力,生產出來的機器人產品只能聚集在中低端應用領域進行價格競爭
作為制造大國,中國的最大優勢是成本低,如今這唯一的優勢也在慢慢消減。
機器人+時代面臨哪些變化
機器人可以人性化交互、移動式控制,還可以組件化成長,加載多種功能的組件。基于以上三個特點,機器人一定是未來各個領域的核心中樞。例如:機器人+工業將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稱為智能工廠的主力軍;機器人+農業將成為智慧農業中農民科學種田的好幫手;機器人+醫療將為患者提供一個不受心情左右的醫生服務;機器人+教育將為學生提供一個擁有海量知識的講師;機器人+生活將幫助大家任勞任怨地做家務;機器人+交通將實現永不相撞;機器人+物流將從分揀,搬運到送貨等各個流程替代人工;機器人+海洋將為深海作業提供強有力的幫助;機器人+航天將為宇航員配備新同事,提升空間作業的安全性;機器人+救災將對自然災害做出快速、準確的應對;機器人+軍事將開啟國防強國之路。
此外,機器人在另外一些應用領域的前景也值得關注,比如:海底管道安裝、檢修與維護機器人;海底石油管道泄漏搶險機器人;海底打撈與作業機器人;地震搜救與作業機器人;井噴救災機器人;核電維護和退役與救災機器人;消防救援機器人;外星探測與作業機器人;山地運載機器人;小區安保機器人;建筑作業機器人等。
現在,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產業變革已呼嘯而至。人工智能、大數據、網絡技術、3D打印和基因技術,引領我們急速進入第二次機器革命時代。智能機器人成為這一革命的圖騰它不僅增強了人類的肌肉力量,還復制了人類的思維能力,未來機器人產業將獲得更大的發展。
機器人生產將造成大規模失業?
在當前,機器人生產蔚為風潮,全球各個先進國家莫不藉此發展工業4.0的趨勢下,國際勞工組織日前提出警告表示,根據該單位的研究報告指出,未來20年內,5個東南亞國家超過半數的工作人員,將面臨著因為機器人生產而替代勞動力所來的失業高風險。其中,尤以服裝業的從業員工受到的沖擊將最大。
國際勞工組織指出,包括柬埔寨、印尼、菲律賓、泰國、以及越南因偉大量機器人生產而取代老公的影響下,面臨失業危機的工作人員大約有1.37億人,這樣的數字占了這些國家56%的勞動力。
國際勞工組織進一步指出,這些靠低薪酬勞動力來競爭的國家,需要重新省思自我的定位。因為,在當前自動化生產已經成為主流的情況下,憑借著低廉的價格優勢,其競爭力遠遠不足。該組織的報告指出,這些國家的工作人員都必須藉由培訓,來提高自己進行數碼化設備工作時的效率。
事實上,總人口數超過了6.3億的東南亞地區是全球數個制造業的重要樞紐。其中,包括紡織、汽車、以及硬盤驅動等行業。而在東南亞,有900萬人從事紡織品、服裝和造鞋業的工作。就國家別來區分,印尼勞動者中,因自動化而面臨失業的高危險群比率為64%、越南為86%、柬埔寨為88%。
就柬埔寨來說,服裝制造業的訂單主要來自阿迪達斯(adidas)、馬莎百貨和沃爾瑪(Wal-Mart)等零售商,在柬埔寨國內,這一行業大約雇用了60萬人。由于東南亞國家與一些主要市場簽訂了新自由貿易協定,如以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TheTrans-PacificPartnership,TPP)等,包括越南的鞋類和紡織業,正在吸引海外創紀錄的投資。如今,越南已成為向美國輸出服裝的第2大供應國,僅次于中國大陸。
對此,國際勞工組織表示,包括3D打印、穿戴式技術、納米科技和機器人自動化等新興技術都將會對上述產業造成不利影響。因為,機器人在生產線上的能力以及與人類合作的能力越來越強,價格也變得更低廉。國際勞工組織指出。
除了紡織、服裝和造鞋業是最易受自動化沖擊的產業之外,國際勞工組織還指出,在其他產業中包括汽車及零部件、電子電氣、產品外包加工、和零售業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就以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來說,印尼超過60%的工作人口面臨失業的風險。
國際勞工組織表示,2015年,東南亞汽車產業的規模在全球排在第7位,雇用了超過80萬名員工。其中,泰國被譽為東南亞的底特律,是一個為世界頂級汽車制造商提供生產與出口服務的區域性樞紐。汽車行業約占據該國GDP的10%,工業機器人維修,雇用的員工占全國制造業員工的10%。未來如若這方面的生產由機器人所取代,則泰國將陷入嚴重的失業狀態。
四大家族能被國產廠商超越么?
7月12日舉行的2016西門子工業論壇展覽區,一款智能的庫卡機器人在西門子的PLC(可編程序控制器)控制下,靈活地拾起了桌面上的銀色袖珍激光筆。這是我們與西門子聯合開發的產品,簡易便捷的操作隨時讓它抓取任何物品。展會現場的庫卡駐場工程師對記者說道。
工業4.0和智能制造的雙重技術戰略路線讓工業機器人被市場漸漸接受并認同,企業不僅可以借助它們節省更多的人力物力,也輕而易舉地將工業流水線改造得更聰明。不過,全球機器人市場依然被ABB、庫卡、安川和發那科等傳統四大家族牢牢占據,國產制造商想要彎道超車并不容易。
六軸機器人是海外公司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