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佛山將工業4.0寫入市委全會報告,這座中國制造業之城開始了對標追趕的步伐,裝備業再出發探索著向德國學習的新路徑。
工業4.0就是要建立一棵樹,它有很多分叉;追趕工業4.0是需要一步一步扎實地走的。從積極方面想,中國或可將進入4.0的時間過程縮短,德國要用三十年,中國可能用相對更短的時間實現。2月2日,前庫卡機器人(中國)有限公司總裁文志賢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就佛山工業4.0、機器人、先進裝備業、技術創新、工業自動化等當前熱點話題展開闡述。
作為國內工業機器人產業界資深人士,文志賢目前正在佛山市南海區廣工大數控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進行機器人領域的創業,這使他對佛山制造業現狀和問題有著更深入的思考。
他表示,佛山裝備企業能夠通過加強協調創新,加快走向工業4.0的過程。與此同時,佛山裝備業仍存在不少創新方面的挑戰等待突破。
學習德國是佛山裝備業的新方向,在文志賢看來,德國工業中的嚴謹文化來自教育,而佛山在發展裝備業方面,也亟需從基本的教育系統開始打基礎。
【專家名片】
文志賢,前庫卡機器人(中國)有限公司、庫卡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庫卡機器人(東南亞)有限公司總裁。德國庫卡機器人乃全球機器人領域的四大家族之一。
1986年,庫卡機器人進入中國,當時,庫卡公司將一臺機器人產品贈送給了一汽卡車作為試用品,這臺機器人也成為了中國汽車工業應用的第一臺工業機器人。至今,庫卡在中國的發展已有29年。文志賢本人見證了這家德國企業20多年來在中國市場快速拓展的歷程。
【他與佛山】
佛山市南海區廣工大數控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旨在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重點圍繞學校、企業的資源從點線面體四個維度進行整合。
這樣的發展理念打動了文志賢。他在這個平臺上,創立佛山安捷遠程科技公司。
在珠江西岸裝備制造產業創新基地的簽約活動(2014年12月23日)中,研究院簽約多項重大合作項目。研究院文志賢團隊合作研發智慧工廠項目正是其中一項。應研究院的邀請,文志賢擔任機器人技術委員會主席。
機器換人一道人工和自動化平衡的命題
長三角以上市企業和大企業居多,而大企業對于自動化的接受能力更快,也有足夠的財力進行自動化改造。珠三角則大多以中小企業為主,在自動化改造方面要考慮成本的問題
南方日報:佛山傳統產業多為勞動密集型企業,人口紅利的下降、土地資源的約束也促使企業去利用技術紅利代替人口紅利,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機器代人,您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文志賢:機器不只是用來代人,它還可以在其他很多方面起到幫助,例如提高產品的質量,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產品成本、降低能耗、降低管理費用等。機器不是簡單的代替一個人,我們不能簡單地從人口紅利到機器紅利這個角度去考慮。
南方日報:對于佛山來說,是否已經到了必須以機器紅利去替代人口紅利的時候,還是可以逐步推動自動化的提升?
文志賢:自動化的投入要從全局上進行衡量,這得取決于企業所屬的行業、產品的性質以及整個產業規模。僅從產業規模來說,像美的這類大企業絕對有能力在自動化方面投入更多。所以說,人工跟自動化需要平衡的。
此外,成本是很重要的因素,這不僅針對中小企業。像此前某個國內大型手機代工企業推動機器代人計劃時,曾與某機器人企業洽談。該企業就說了一句話,如果一個機器人成本達不到5000美元,因為產品生命周期的考量,我們沒法投入。所以成本問題是非常現實的,投入是以效益作為指揮棒。
南方日報:此前有媒體報道,浙江的機器人使用率已占全國15%,僅去年111月浙江已實施機器換人項目6000項,長三角政府對機器換人計劃的大力推動還吸引了一批國產機器企業落戶長三角。這是否說明長三角在機器換人方面的投入和發展要優于珠三角?
文志賢:我認為,在機器人的投入和使用率方面,不能完全說長三角一定高于珠三角。
這和企業的規模相關,長三角以上市企業和大企業居多,而大企業對于自動化的接受能力更快,也有足夠的財力進行自動化改造。珠三角則大多以中小企業為主,在自動化改造方面要去考慮成本的問題。此外,企業的產業性質也并不適合過多使用自動化機器。
但是,我們看到的數據都是表面的,其實數據的統計口徑并不統一。長三角的數據之所以會偏高,主要是因為很多企業總部聚集在此,它的數據代表了全國數據。
事實上,在一些同等水平的制造企業層面,珠三角的自動化程度有些會比長三角高。
南方日報:您曾經在庫卡工作二十多年,庫卡機器人在中國的業務發展呈現怎樣的軌跡?
文志賢:庫卡在東南亞和中國的公司都獨立于德國公司,業務均是重新開始的。它在中國的成長曲線很陡。在20122013年兩年內就實現了雙位數的成長。
這是國內企業釋放出來的一個信號,對高端設備的需求非常大。當國內產品要求的條件不一樣了,質量就必須有所提高,沒有高端裝備生產不出來好的產品。
機器人產業發展對接應用邁接地氣的步子
接地氣的歷程德國也曾經走過,它的機器人發展也是通過機器人企業去積極對接產業,走應用集成商的模式磨合出來,畢竟各個領域各個行業都需要解決方案。
南方日報:德國在2013年提出的工業4.0說法現在也受到佛山企業的廣泛關注,其中智能工廠和智能制造是工業4.0的兩大主題,智能工廠是否就意味著無人工廠?
文志賢:工業4.0不是一定要跟機器人有關系,工業4.0的關鍵其實是效率。它是一個完備的神經網絡。目標是建立有適應性、資源效率的智慧工廠。技術基礎就是智慧整合感控系統和物聯網。
現在企業內使用的機器人往往都是自動化孤島,一個個機器人就像一個個孤島,相互沒有通信。工業4.0就是把這些島和其他設備、甚至把供應商、客戶需求全部連接起來,把信息集中成大數據,再做智能分析,提高適應性,從而把效率提高。
南方日報:事實上,現在佛山多數企業認為自己還處于工業1.0和2.0的狀態,那么要追趕工業4.0,中國企業是不是還有很長的距離?
文志賢:去追趕工業4.0需要一步一步扎實地走。工業4.0是德國政府提出的高科技戰略計劃,即使在德國,各方對工業4.0可以實現的時間都有不同的說法。工業4.0就是要建立一棵樹,它有很多分叉,可以努力的有多個方面。從積極方面想,中國企業還可以把這個進入4.0的過程縮短,德國要用三十年,中國可能用十五年甚至十年就可以,因為這是一個互聯網與物聯網的時代。但中國企業還要從很多方面去努力,例如要做到協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