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美國正式提出《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2015年德國政府推出了“工業4.0共同平臺”;日本政府在《日本再興戰略》中提出利用機器人來促使工業的持續發展。在這一股世界洪流中,作為工業制造的中流砥柱,我國于2015年5月推出《中國制造2025》,成為中國版工業4.0的綱要性文件,重點是加快先進制造業的進一步發展,實現從工業大國到工業強國的質的突破。
為加快《中國制造2025》落地,2016年出臺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進一步確定把機器人作為實現國家智能制造的重要途徑,跨國并購、機器人代人成為2016年工業領域兩大熱門話題。
跨國并購工業機器人引領中國智能制造崛起
國際機器人聯盟(IFR)發布的一組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工業機器人的銷量已經達到24.8萬臺,同比增長12%。其中,光是中國、韓國、日本、美國、德國五個國家,就貢獻了全球75%的銷量。而中國以6.7萬臺的用量,成為工業機器人的第一大市場。
雖然我國是工業機器人銷量第一大國,然而自主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卻很低,機器人維修,核心零部件也依賴進口。為改善這一現狀,2016年開啟了一場并購大潮,通過收購知名機器人企業從而獲取核心技術成為國內機器人快速走向高端市場的重要途徑。在48宗收購案中中國參與的一共有5家,且身份均是收購方,其中美的要約收購四大工業機器人之一的德國庫卡備受矚目,雖然過程一波三折,但在12月底終于迎來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及國防貿易管制理事批準中國美的集團對庫卡的收購。
深圳市智能機器人研究院技術管理部涂薇枝
在一系列收購之后,中國制造業要如何發展?深圳市智能機器人研究院技術管理部涂薇枝向筆者強調道,“我國先進制造業的目標應是:通過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產業升級,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化,先進產品國產化,制造過程綠色化,出口產品高附加值化。”
機器人換人大勢所趨人機協作是核心
由于老齡化加劇,人口成本日益增加,以及產業結構升級,富士康四萬機器人取代工人的新聞一時間引起眾多行業“工人即將失業”的恐慌。5月29日,四川綿陽發生4.3級地震,大眾在關注災情時,發布災情新聞的作者——用時6秒迅速完成新聞發布工作的機器人備受矚目,“機器人搶占人類飯碗”話題熱度蹭蹭蹭上漲。
誠然,“機器人代人”是工業智能制造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并非是完全的替代,“人機協作”才是智能制造的正確打開方式,然而工業機器人要實現大規模的應用還有諸多挑戰。在萬物互聯的時代,對比傳統的連接方式,ADI公司亞太區電機與電源控制行業市場部經理于常濤向筆者詮釋,傳感器在傳統連接時只是作為一個傳感節點,直接將原始數據上傳至云端。而在物聯網時代,機器人的傳感器成為具備計算與解釋功能的“智慧節點”,然后再將“過濾”后的數據上傳至云端。
涂薇枝補充道,首先,從技術研發上看,機器人維修,我國亟需探索新的技術研發模式,鼓勵科研院所與企業發揮各自優勢,多方建立下一代工業機器人前沿、共性技術研發與儲備的國家級平臺,從中國的國情、需求出發,研制出下一代機器人樣機系統、產品;從推廣應用上看,對用于不同領域的機器人產品,需施以不同的發展戰略:一方面以企業為核心,以共性技術平臺為支撐,優先發展下一代工業機器人,推進產需對接;另一方面,以市場為導向,把握國內需求特點,發展醫療、養老助殘等服務機器人和特殊服務環境下作業的特種機器人。
可以預計,2017年將會是工業機器人核心技術及關鍵零部件飛速發展的一年,結合物聯網的發展,基于萬物互聯的“人機協作”將會成為工業機器人的下一個方向,智能制造將推動生產方式變革,促使全球供應鏈管理模式向網絡化和虛擬化方向發展。
,www.twshmhelm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