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與輪滑舞者互動,他們攜手一起從平昌穿越到2022年的北京。
在平昌冬奧會閉幕式“北京八分鐘”表演時段,由國產機器人公司新松負責研發的24臺移動機器人“冰屏”讓人驚艷。這批機器人不但要完成了自己動作編排,更要與演員、地面投影進行聯動表演,國產機器人第一次在國際賽事上表演高難度舞蹈動作,的確讓人生出一種“中國智造”的自豪感。
平昌冬奧會閉幕式上,新松研發的機器人與表演者共舞
事實上近兩年來,中國機器人應用的飛速發展,特別是工業機器人在工廠替代人工速度的不斷加快,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中國已經成為機器人制造強國”的錯覺。
那么,借韓國平昌冬奧會上的精彩演繹是否就能說明,中國機器人企業已經開始邁入第一梯隊了呢?
政策利好加持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銷量激增
事實上,除了炫目的機器人表演之外,自動化生產在全球范圍內也在不斷加速,機器人密度大幅提升。
亞洲作為近幾年全球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機器人裝機量的增速在全球也排在首位。2010~2016年期間,亞洲機器人密度的年均增長率為9%,美洲為7%,歐洲為5%。不出意外,中國已成為工業機器人密度全球增速最快的國家。
在最新數據統計中,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密度位于全球排名第23名,政府也不斷通過政策扶持,欲在2020年之前,將中國打造為全球自動化程度前十的國家。
根據IFR統計數據,截至2017年12月,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達到13.1萬臺(套),同比增長51%。IFR預測,2018-2020年國內機器人銷量將分別為16、19.5、23.8萬臺,www.twshmhelmet.com,未來3年CAGR達到22%。
與此同時,國內機器人企業也在政策利好之下獲益頗豐。新時達、新松、埃斯頓、拓斯達為代表的四家國產機器人廠商發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上述企業平均營收增幅達到了54.75%。其中,新時達營業收入25.8億元,新松營業收入16.77億元,埃斯頓和拓斯達營業收入也分別達到了6.65億元和5.08億元。而新松2017年全年歸屬凈利潤可以達到4.313億元至5.135億元。
創新能力孱弱銷量增長難掩技術短板
雖然業績亮眼,不過中國機器人企業的短板依然明顯。
根據調查發現,在工業機器人產業全球重要專利申請人中,日本的安川電機公司和發那科公司分別以5823項和4512項專利申請位居全球前兩位,三星、日立、本田、索尼、庫卡、西門子等公司緊隨其后。
在這前十五位全球重要專利申請人中,日本企業占據了11席,在專利技術方面的競爭優勢明顯。而在全球相關專利申請量Top15的排名中,中國國內專利申請人無一上榜,中國國內機器人企業與國際巨頭之間差距明顯。
圖片來自易觀智庫
一位曾在國內頗有規模的國產機器人企業任核心管理團隊成員的投資人,在跟筆者交流的時候談到,如果將原公司在2015年生產的產品和其老東家ABB在05年的產品相比,兩者都不能說是旗鼓相當,技術差距可見一斑。
事實上,工業機器人有三大核心技術,其實也就是三大核心零部件的關鍵技術:控制器(控制技術),減速機,www.twshmhelmet.com,機器人專用伺服電機及其控制技術。而這些主要零部件的核心技術都被外國公司把持。
圖片來自:IDC研究報告
這些關鍵零部件,關鍵核心技術,共性技術方面,中國都處于起步階段。媒體宣傳動輒中國數千家機器人公司,KUKA機器人示教器維修,實際上大部分公司是掛羊頭賣狗肉,很多公司基本做不出機器人。
各地經信委摸底調研后報到工信部的行業最新數據顯示,全國共800家機器人企業,其中本體企業200家左右。此次統計已經將工商注冊里寫有機器人名稱而目前沒做機器人業務,以及僅幾個人的創業團隊公司,或者實際機器人業務規模很小、與機器人業務關聯性小等的諸多企業,排除在外。
而且,絕大部分中國廠商生產的都是低端產品,多數是三軸,四軸,直角坐標的產品。嚴格地說,他們并不符合IFR所認定的“工業機器人”的定義,無論是價格還是技術含量都和我們常說的多關節機器人不能相提并論。
對此,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認為,我國的機器人產業基礎還比較薄弱,特別是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弱,核心技術缺乏,這已經成為制約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
因此,雖然中國工業機器人發展速度迅猛,國內機器人企業仍然前路漫漫。中國巨大的市場卻并未孕育出中國自有的可與工業機器人領域“四大家族”(發那科、安川、ABB和庫卡)比拼的機器人企業。據悉,“四大家族”的全球市場占有率超過60%以上。
價格優勢能否持續?
國內機器人企業強調自身的優勢更多還是從“性價比”的角度來考慮。更多的國產機器人企業并不諱言雖然被稱為本體機器人企業,但核心部件仍為進口。大部分國產機器人企業仍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靠“性價比”而非核心技術來打開市場。
然而,這種靠價格優勢占領產業鏈低端的生態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在核心技術尚未趕上“四大家族”的同時,快速下降的機器人制造成本也正在威脅著中國機器人企業之前的立足之道。
據了解,工業機器人在10年前銷售均價在50萬左右,現在價格是四大家族機器人售價在15-20萬,埃夫特、埃斯頓等國產機器人價格略低于四大家族,經濟型的純國產機器人終端銷售均價約8萬。有業內人士表示,未來隨著減速機等零部件國產化,工業機器人均價估計會降到5萬以內。
隨著機器人成本的下降,國外的機器人企業將會同時擁有技術和價格雙優勢。事實上,近幾年這些國際機器人巨頭紛紛搶灘中國機器人市場,投資生產基地,競爭日趨激烈。而前不久,ABB已經把全球機器人事業總部以及兩大生產基地之一放在了上海。
所以說,僅憑新松機器人在韓國平昌冬奧會上的一場秀就能扭轉國產機器人脆弱的現狀嗎?正視現實,技術這一關始終是繞不過去的檻,否則低價戰略在未來的市場競爭大潮下勢必不能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