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超越“機器換人”
谷歌公司開發的人工智能程序阿爾法狗接連戰勝李世石與柯潔,機器智商超越人類的奇點似乎已經來臨。自動化寫作服務公司預言,遲早有一天,普利策新聞獎獲得者將是一個機器人!沃爾瑪正用機器取代4000名后勤員工,權威報告預言,2033年前美國45%的工作將被機器人取代。現在,互聯網制造來了,人類是否將集體成為多余人?
其實,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就持續處于類似的焦慮中。蒸汽機、珍妮紡紗機、鐵路等新技術的出現,都曾令生計受到沖擊的人群備感驚慌,機器人維修,并試圖進行抵抗。1865年英國議會通過紅旗法案規定,每一輛行駛的機動車,必須由3個人駕駛,其中一個必須在車前50米以外做引導,不斷搖動紅旗為機動車開道,并且速度不能超過每小時4英里。后來,庫卡機器人,美國加州、佛蒙特州都出臺過類似立法。這實際上是馬車對汽車的狙擊。
歷史證明,新技術替代舊技術是不可阻擋的,但技術革命從來沒有使人類陷入大規模失業的絕境。互聯網制造同樣也不會,它將是對機器換人更徹底的超越。它將通過互聯網,使個體能夠充分調動各種資源,在人力資源供給側完成人本身的轉型升級:從傳統單一的生產者、制造者變成資源調配優化者、新產業創造者,進而推動資源和生產供給側的巨變,最終實現產業的全面智能化。
那些擔心互聯網制造會加劇機器換人的人,最大的失誤是靜態地看待經濟,將機器與人簡單看作此消彼長的零和博弈。由于互聯網制造減弱了信息不對稱,降低了交易成本,全球經濟活動會空前活躍,生產和貿易的規模隨之激增,其創造的就業增量現在還難以準確預計,但無疑將是巨大的。
即使著眼于經濟現狀,互聯網制造也不會對就業市場造成嚴重的沖擊,而只會改變就業結構和方式。以互聯網制造中將廣泛使用的機器人為例,庫卡機器人,它與人類就業存在三種關系:替代、填補和創造新的工作崗位。現在很多人擔心的其實是第一種。包裝和環衛等行業確實會受到影響,而填補的崗位則包括化工、焊接、噴涂等,操作可簡單可復雜,但操作量都較大,并且人在場可能會影響產品質量。機器人填補的是人類不愿干、不能干或干不好的崗位。
而創造的崗位主要是機器人的研發、制造和維護服務。據統計,由于機器人的使用,全球電子產業2008年至2011年三年間共增加近10萬個工作崗位。目前,全球機器人制造業有超過30萬員工,而且,機器人產業的就業人數年增長率超過10%。隨著機器人走入尋常百姓家,需要龐大的售后工程師隊伍提供支持。
機器是否替代人,與勞動力的供給密切相關。擔心人類的飯碗被機器奪走,擔心人口老齡化來臨后有活兒無人干,兩種焦慮竟然同時存在。在未來10到20年,大多數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將步入老齡化社會,屆時,勞動力短缺將成為制造業發展的短板。在中國,關于傳統農業部門中剩余勞動力被現代工業部門吸收完畢的劉易斯拐點是否已經來臨,前幾年學者還有爭論,如今已基本取得共識。中國少兒撫養比逐年下降,而老年撫養比逐年提高,嚴峻的養老問題已擺在我們面前。
企業是選擇工人,還是運用機器人、物聯網、區塊鏈技術,終究要服從經濟法則。相關技術設備初期投資較大,但啟用后的變動成本較低,而人類則需要持續地支付工資。成本收益比需要具體地測算,至少目前來看,人機沖突也許被過于夸大了。從2013年起,廣東東莞市政府每年拿出2億元鼓勵企業機器換人,但當地企業家表示,工人依然非常緊缺,不間斷招工還是常態。一些企業之所以急于機器換人,主要原因是招不到人才或流失的工人太多,而不是人工成本過高逼迫企業用機器換人。
當然,對互聯網制造帶來的機器換人,哪怕沖擊只是暫時的、局部的,也不應聽之任之。畢竟現代工人有其資產專用性,更換崗位面臨著降低薪水、短期無法適應等困局。這需要社會政策來托底,需要有效的轉崗培訓。互聯網制造帶來的就業結構和方式的轉變,將是痛并快樂著。假以時日,人類失去的將是簡單勞動的鎖鏈,贏得的將是更為自由和開放的世界。這就是互聯網制造帶來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