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服務機器人發展快速但落地仍是難題
據預計,全球商用機器人在醫療、零售批發、公共事業和交通領域的市場規模在2020年將達到170億美元。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子市場,庫卡機器人驅動器維修,將在未來幾年貢獻主要增量。
這是IDC全球機器人項目總監張敬兵在近日舉辦的WRC2017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透露的數據。目前,國內企業對機器人應用的需求強勁,KUKA機器人維修,服務機器人商用市場在未來幾年將迎來爆發式增長。有數據顯示,中國市場2013年占全球機器人市場的1/5,而在2014年已上升到1/4。
進入快速發展期
近年,國家和地方接連推出政策來扶持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在中國制造2025規劃中,機器人更是被列為需大力推動實現突破發展的十大重點領域。同時,伴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和人工成本的提升,機械制造、文娛旅游、健康醫療等領域的需求猛增。
政策和市場雙重推動下,機器人領域黑科技頻現。今年5月,在中國烏鎮圍棋峰會上,谷歌推出的機器人阿爾法狗以3比0的總比分擊敗了世界圍棋冠軍柯潔。而在接下來的2017年高考中,學霸君推出的智能教育機器人Aidam在北京參加數學考試,在7分49秒的時間內取得了134分的成績。
進入競爭賽道中的入局者也在劇增。如谷歌、微軟、IBM、百度、京東、阿里等互聯網巨頭,通過投資或收購等方式,直接切入機器人領域;美的、海爾等傳統家電企業也開始布局家庭服務機器人領域;更有大批中小互聯網企業爭相競逐。而去年美的收購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庫卡,KUKA機器人示教器維修,更是給這個行業注入了強心劑。
上海擎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李通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現階段得益于制造能力強,國內企業在民用服務機器人領域有著重要的國際話語權。而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國內企業體量比較小,國際話語權還很小。
消費級別產品技術待升級
在WRC2017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記者注意到,目前各大廠商的機器人產品能實現的功能集中在語音識別、人機交互、智能導航和定位,但大多并不成熟。如機器人在對記者進行語音識別時,多次出現錯誤解讀或無法解讀的狀況。
在深慧視(深圳)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丁克看來,目前大多數企業都抱著想賺快錢的想法進入機器人行業,其本身并沒有技術積累,也不愿意投入太多資金用于技術研發。很多企業選擇做技術含量低的服務機器人、玩具機器人等,導致同質化問題嚴重。
另外,即使技術上得以解決,但受制于成本,也會導致機器人產品無法落地。思嵐科技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該公司實現自主定位導航所需要的核心傳感器激光雷達主要為歐美產品,受制于技術原理和其他商業因素,成本居高不下,無法被消費級別的機器人所采用。
或許正是基于這些情況,盡管社會上對機器人的呼聲很高,但很多企業家還是表現出謹慎的態度。有企業家認為,與人工作業相比,盡管機器人看似一次性消費,但后續可能承擔巨額的維修風險。
上游產業需發力
機器人行業是個綜合性行業,集機械、電子、計算機、光學技術等于一體,需要龐大的產業鏈支持。丁克對記者表示,機器人企業應該著力研發先進的技術,從而讓產品更具競爭優勢。
國內在高精密元器件、高端材料制造上比較薄弱,這是制約機器人行業發展的主要原因。控制器、伺服電機、減速機被視為機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約占成本的70%。丁克認為,如果在這些上游領域中國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那中國的機器人企業必定能在國際上占據優勢。
思嵐科技也持相同的觀點。該公司負責人向記者表示,為了解決核心傳感器成本高的問題,公司重點發力的方向就是將定位導航技術變得更加易用、可靠,以科技創新帶動成本降低。
思嵐科技還指出,機器人行業必須在需求和技術之間尋找平衡點。掃地機器人就是個不錯的行業方向。但是讓機器人完全替代人去做所有家務,目前技術上還不能完全做到,必須一步一個腳印的進行技術積累。
長期來看,在即將來臨的人機共生時代,機器人產業更需要未雨綢繆。中瑞福寧的負責人認為,對于服務機器人面向的重點人群,需要明確安全標準;針對人工智能能夠獲取大量個人信息和數據方面,還需要考量機器人的倫理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