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我們相信萬物有靈,即便那是人造的,我們也會試圖與其和平共處。
東京智能機器人公司YuKaiEngineering創始人青木俊介
《紐約客》作者PatriciaMarx第一次接觸機器人是在2008。那是一臺掃地機器人Roomba。它讓她可以放心地吃蛋糕,不用擔心掉在地上的碎渣不好清理;它能感知周圍的世界,小心避開障礙物,也知道在電量低時自己去充電;它總是在工作,只要她需要。
另一臺她曾購入的機器人是Jibo。這是一臺社交機器人,白色,30厘米高,有一個半圓形腦袋和一個圓錐形身體。它可以播報新聞、同步日程、朗讀維基百科詞條,并且可以記住16張面孔和對應的名字。只要其中任何一人出現在它的視線范圍,它就會與之互動。HiPatty(Patricia的昵稱),我給你留了一根胡蘿卜!它會對Patricia說,肚子上的顯示屏隨之出現一張胡蘿卜的圖片。
自從1961年第一臺工業機器人Unimate開始在通用電氣新澤西工廠工作,機器人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進入了家庭、旅館、醫院、機場、購物中心和餐廳等人們日常生活的范圍。3年前,日本已經有家変なホテル(奇怪的旅館)在長崎縣開業,負責前臺接待的都是恐龍外形的機器人;去年,巴基斯坦木爾坦一家披薩餐廳引入了機器人作為服務員。拉斯維加斯有家紳士俱樂部則把機器人鋼管舞作為娛樂項目之一。
為了調查現有機器人都是什么樣,Patricia去美國西海岸的舊金山市呆了幾個月,主要試用了兩款服務型機器人(servicerobots)。
首先是由賽格威(Segway)公司設計的平衡車Loomo。使用者可以將其切換到機器人模式,它隨后會轉換為陪伴者的角色,跟著使用者拍照、錄像。這臺平衡車還沒有上市,Patricia從一家PR公司那里借了一臺,帶著它下樓去了超市。控制它并不容易:它剮蹭到了路人的嬰兒車,并且在零食區撞翻了一些花生罐。但這是在灣區:路人和超市員工都顯得不太介意,一位旁觀者看到這樣的情形還自豪地高聲告訴同伴,自己打一早就在AI領域工作了。
但并不是所有服務型機器人都會受到優待。去年11月,Knightscope公司生產的K5被投放到舊金山教會區的一個動物收容所,負責巡邏。沒多久,它就被人涂上了烤肉醬并且用一塊防水布蓋了起來,這可能是由于當地人懷疑它會嚇到附近的流浪漢。在愛丁堡,一臺名為Fabio的仿真機器人被投放到雜貨店擔任銷售助理,但很快就被解雇了因為它的回答總是很模糊,啤酒在酒水區,而且總是張開雙臂說歡迎!美人,嚇到了部分顧客。
Patricia接觸的另一款服務型機器人是SoftbankRobotics設計的Pepper。它主要用于酒店業服務,售價2.5萬美元,10厘米高,有一個小腦袋,兩只會眨巴的LED眼睛,KUKA機器人維修,胳膊和手指,胸前有觸摸屏,庫卡機器人驅動器維修,下部是方便它運動的幾個滑輪。全球目前共有1.5萬臺已投入使用:在新加坡的必勝客接單、幫助顧客刷信用卡,在日本喪葬業貿易展上演示為逝者祈福念經。SoftbankRobotics還在試圖提升它對人類情感的觀察和反應能力:讓它可以在聽人說話時把頭轉向說話者,并且作出一些手部動作。
Patricia還在舊金山遇見了沙拉配菜機器人Sally和快遞機器人Dash。人們們對這些服務型機器人的一種擔心是:未來它們可能會奪走人類的工作。盡管這些舊金山公司的發言人均表示這不是產品的初衷,幫助人類提高效率、節省精力是主要目的,但有機構預計,到2030年,30%到45%的人類工作會被機器人取代。
回到紐約曼哈頓,Patricia又在家里組織了一次朋友聚會,試用了4款社交型機器人(socialrobots)。
由MayfieldRobotics生產的Kuri售價899美元,會拍視頻、拍照片,喜歡在輪子上跑來跑去,看上去像一個會發光的鹽瓶。它能夠識別語音、對提問做出反應讓身體的不同部位發光,咯咯笑、打哈欠、嗶嗶響,或者播放祝你生日快樂。
CHiP和一只貓差不多,長得像只玩具狗,但十分堅硬。它售價200美元,可以與搭配出售的藍牙玩具球一起給主人提供娛樂,也可以聽主人的命令。如果讓它做瑜伽,它會鼻子朝前跌倒在地,后腿撒嬌似的扭動。
Lynx是通過亞馬遜語音助手Alexa控制的,售價800美元,高度近似保齡球瓶,有四肢便于運動。只要說一句HelloLynx,它可以做到亞馬遜智能音箱EchoDot能做的一切事情。聚會上,朋友們控制它靈活地擁抱、跳舞、彎腰、伸腿。但問題是這些動作漸漸顯得乏味。如果Lynx把列表上的事都做完了,你就覺得無聊了。一位朋友說。
最后是售價6400美元的Paro。他長得像一只毛絨絨的海豹,行為和寵物沒什么不同:聽到名字會扭頭,會忽閃睫毛,動動胡子。在4款機器人中,它的反響兩級分化最大。有人覺得它很煩,太粘人了、越發提醒我它是被設定成要討好我的,我其實非常孤獨,另一些人則覺得它最像有生命的動物。
Paro的確也是目前最普及的。在美國和歐洲,幾乎所有Paro的購買者都是機構,把它作為患有癡呆的老人以及殘疾兒童的陪伴者。FDA因此將其劃定為二級醫療設備。在日本柴田町,購買Paro的則有一半都是個人,他們把Paro視作寵物。
這種區別與宗教文化背景有關。根據東京智能機器人創業公司YuKaiEngineering創始人青木俊介的說法,受神道教影響,日本人相信萬物有靈,即便那是人造的,我們也會試圖與其和平共處。但在猶太基督教傳統當中,人造物會被視為虛假的偶像,一旦破滅,就注定會讓人遭受不幸。這在弗蘭肯斯坦之類的故事中可以找到例證。
不過Patricia認為更值得憂慮的是這些機器人可能對人類關系造成何種影響:如果Paro能夠陪伴我們日漸衰老的父母,我們會不會降低拜訪他們的頻次?如果孩子們習慣了對機器寵物頤指氣使、不說謝謝,長大會不會成為令人難以忍受的人?如果我們將一個實際上沒有感情的存在接納為伴侶,工業機器人維修,我們會不會開始嫌棄朋友的陪伴,因為我們不能在不想聊天時拔掉電線?
這些問題都還沒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