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分揀十幾秒完成快遞機器人何日滿城“跑”
京東已經上崗的快遞無人機
京東推出配送機器人在中新天津生態城上路運行
開發區一飛智控的無人機應用已經開始嘗試用于邊遠交通不便地區快遞業務
十九大期間,200多名外國記者在天津看到快遞分揀機器──小黃人自動分揀快件時驚呼:感覺我們處在2050年,這簡直是超時代發展。
是的!這幾年,在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浪潮中,不斷升級的新技術深深地影響著一個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傳統產業──快遞。尤其是從2017年開始,諸如智能分揀機器人、配送機器人、無人送貨機等一批高技術含金量的快遞黑科技蓬勃涌現,頻頻刷新人們的認知。無疑,種種新生力量的加持讓物流盡顯神速,也給收貨人帶來了效率與樂趣比翼齊飛的全新服務體驗,著實圈粉無數。
目前在天津,快遞中的幾種黑科技已經流行開來,然而它們的走勢卻不盡相同。其中,一類已經得到效仿和推廣,而另一類仍是小范圍試水。那么,這背后究竟有何緣由?在這從小到大的成長期里,它們要邁過幾道坎兒呢?
快遞黑科技的5道坎兒
政策
在無人配送領域,無論是機器人還是無人機,都需要有國家政策的支持。但是目前,我國在這一方面還沒有出臺明確、完善的政策法規。畢竟能不能上路?能不能飛?都是相關政策落地后的事兒。
技術
無人配送服務對天氣條件要求比較高,同時還受氣候、地形等現實環境因素影響。特別是無人機,由于電池續航能力受限,還無法滿足全天使用;同時,在目前的技術層面上,無人機對城市復雜路況的處理能力還相對薄弱,有待進行一場技術革新。
成本
無人機器的研發成本高在業內并不是秘密。以一個配送機器人為例,它在運行過程中通過車頂激光感應系統能自動檢測前方路況,但這套系統,僅頂端的激光雷達價格就在6萬元到7萬元左右,整車成本一般超過10萬元,因此暫時還難以批量化生產。
地形
地形是一個根本問題。中國大部分城市地形復雜,各城市還有不少區域沒有具體路名,經緯定位地點雖然能解決部分問題,但目前還不夠精確,不排除無人機器在運行中會出現跑偏迷路的情況。
素養
無論是配送機器人、無人機,還是未來即將問世的新秀,非常考驗國民素質。它們在工作過程中,是否會被人為破壞?機器設備安全如何得到保護?這些都有待無人機器運營和維護商加以考慮、追蹤以及更多相關法規細則的制定。
機器人:快遞小哥園區上崗
除了申通,前不久,隨著中新天津生態城管委會與京東集團簽約合作,作為全球城市復雜環境下的首次試跑,京東配送機器人在生態城正式上崗運行。
記者當天在現場看到,機器人一上路,就引來不少路人的圍觀,這個身高與人齊腰的機器人,會自行拐彎、規避路障、禮讓行人而這一切操作都是在無人操控的情況下自動完成。京東×事業部自動駕駛研發部工作人員戴維介紹說:機器人以自動駕駛為核心技術,包含人工智能技術、環境感知技術、高精度定位技術、決策控制技術等多領域多方面的‘黑科技’。不過目前,機器人僅在生態城萬通小區、萬科小區、生態城管委會和動漫園四個區域內進行快件派送。
無人分揀:小黃人十幾秒完成
當來自各地的快件集中到快遞分揀中心,把快件按地點、按品類分揀,是一項耗費人力和精力的大工程。為了讓快件分揀得更加精準,解放勞動力,2016年底,申通快遞開始啟用智能快遞機器人分揀系統,在天津首次引進智能分揀機器人。
分揀機器人底座呈橢圓形,長48厘米,下方裝有萬向輪,上面置有用來盛放包裹的黃色托盤,因此也被稱為小黃人,它是一種可以接收、執行指令的自動化裝置,能自動稱重、掃描快遞單條碼獲取地址信息,還能有條不紊地載著包裹按照自動計算的最優路線快速運行,并準確地將快件分揀至指定區域格口,到達指定位置后托盤豎起,包裹被倒入格口,隨后再順著通道從二層操作平臺滑到一層包裹裝運區,整個過程約十幾秒鐘;完成后,小黃人會自動選擇最近放件區排隊等待下一次分揀送件。
據測算,以往傳統人工操作,每天最多分揀5萬個快件,而400個小黃人每天工作10小時至少可分揀20萬個快件,KUKA機器人維修,并且能減少70%的人力,分揀準確率達100%;此外還避免了人工分揀差錯率高帶來的二次處理成本和車線資源的浪費,更降低了快件破損率。
無人機:10分鐘飛10公里
在天津,還有一家研發無人機飛行控制系統的科技公司──一飛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這里生產的無人機已經在濱海新區乃至全國開始運送貨物了。通常來說,一架物流無人機可運送數十公斤以內的貨物,飛行高度在100米至500米之間。到達目的地后,由于無人機需要在距離地面兩三米高處空投,因此貨物必須是不怕摔的一類。
從能源角度劃分,物流配送的無人機分為油、電兩種,目前使用較多的是電力無人機。據介紹,電力無人機價格相對便宜,售價在幾千元到上萬元不等,并且維修和保養成本也較低。而燃油無人機價格往往達到幾萬元甚至數十萬元,并且體型較大,在物流領域還屬于應用初期。電力無人機充電一次后,根據風向,10分鐘可飛行10多公里,考慮到回程,電力無人機運送范圍一般在10公里以內。
值得一提的是,無人機送快遞并不會增加運費。業內人士預計,在未來3到5年,物流人力及交通成本會上漲20%至50%,而物流無人機正是為解決這樣的問題而誕生。據介紹,送快遞對于平原地區來說還算簡單,但在山區,同樣是10公里的路,開車不僅慢,還很危險。經測算,無人機與汽車相比,物流的成本基本持平,但效率卻會高出很多倍。
迎接技術革命
企業紛紛上馬
通過走訪,記者了解到,目前,快遞的黑科技主要分布在分揀、倉儲和配送環節。其中,在分揀、倉儲環節,各快遞企業及自有物流運輸的電商企業對技術革命都展現出了極大的熱情,迅速布局謀篇,并成為瘋狂的追逐者:2017年,一批高精尖物流設備紛紛上馬,仿佛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悉數成果:除了申通的小黃人,中通推出了自主研發的自動分揀機,這不僅可以節約70%的人力,提高80%的效率,還極大地提高了分揀的準確性;網易考拉在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倉庫投放了6臺智能倉儲機器人,這可以承擔20個人的工作量,負責大件貨物在倉庫內的運送、分揀和補貨;京東物流研發出豎亥,這是一種能夠自動測量商品的外觀尺寸和重量的智能設備,由重力傳感器、稱重臺、顯示屏構成,被應用在倉儲中心的入庫環節;在菜鳥網絡的倉庫里,一群來自Geek+團隊的貨到人機器人也開始在各自崗位有條不紊地搬運著貨架,這支高效的隊伍能很好地融入工位工作,以高于普通物流8倍的速度效勞;順豐速運、中國郵政等通過交叉帶式分揀系統,進行快遞運送和分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