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機器人風口將至人工智能會取代教師嗎?
在人工智能席卷全球的熱潮中,教育產業正迎來巨大變革。機器人教師的日益普及,讓業內對于人類教師的命運擔憂不已。其實,教育因人類而存在,庫卡機器人,因傳承而非凡。我們更需要關注的是人工智能+教育帶來的巨大商機,以及對于教育發展的積極意義。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教育產業正加速實現信息化、智能化變革,新的教育模式也全新誕生,機器人教師正走向廣闊的教育崗位上去。在這一趨勢下,對于人工智能是否會取代教師成了全球教育界議論的焦點。
近日,英國白金漢大學校長塞爾登做出預測,他認為,未來10年會掀起新一輪的科技革命,舊有的教育模式將會被摒棄,而人工智能將取代教師。塞爾登表示,教室里只會留下工作人員作為助手,真正的教育將通過人工智能完成,著名學府的精英教師也不能例外。
10年!人工智能發展的速度雖然迅速,但是恐怕還達不到能夠完全取代教師的地步,這位校長的觀點未免過于樂觀。北京大學教授饒毅在近期舉辦的一場頂尖科技論壇上就表示,人工智能的發展在有生之年都不可能達到科幻的程度,人工智能的進步是有限的。
且不說人工智能技術能否能夠達到塞爾登校長所言,但就切實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生態來說,人類教師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人工智能固然可以促進學習革命乃至教育變革,但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在于教書育人。在教的部分,可能人工智能機器人具備很大的優勢,工業機器人維修,但是在育的部分,唯有教師的人格與精神才能體現教育的意義和價值。
因此,無論是從技術水平還是教育本源來看,在漫長的未來歲月中,人工智能的功能與身份更適合定位在一個助手的角色,而不是反客為主,成為全職教師。那么,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積極意義又何在呢?
以目前的狀況為例,教師要花費大量的精力來批改作業、準備考卷,而這些工作完全可以交給人工智能機器人來做。還有一些簡單的知識傳授、答題解惑,也完全可以發揮人工智能強大的記憶能力與不斷進步的交流能力來完成。
由于二孩政策的放開,未來我國每年將產生500至600萬的新增出生人口,而這背后意味著教育消費將快速攀升,將有望增長出2000億規模的新市場。擺正人工智能的定位,智能機器人產品作為教師助手或學生的學習伙伴,在家教、陪護、娛樂等場景,以及有課堂教育中將獲得更快速、普遍地發展,從而為教育機器人市場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
根據中國機器人教育聯盟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目前約有7600家機器人教育機構,最近5年增長了近15倍。而《2016全球教育機器人發展白皮書》也預測未來5年(2016-2021年)全球教育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將達111億美元。
教育機器人產業的未來一片向好,市場機遇不容錯過。接下來,在人工智能持續發展的推動下,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度融合還將進一步進行,工業機器人維修,不僅相關企業有望獲得成長良機,對于教師、學生、家長等群體來說,也將得到切實的積極效用。教師能夠減輕工作壓力、家長能夠降低陪護負擔、學生能夠獲得更多元的知識渠道和學習樂趣。
人工智能會取代教師嗎?其實這并不值得太多關注。即將爆發的巨大商機、人工智能帶來的諸多利好、教育產業獲得的積極變革,這些才是在這個科技時代,我們需要看到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