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聲稱要成為手機圈“二把手”的格力又刷了把頭條——試水兩年的格力手機,近日在格力商城低調推出一款型號為“色界”的5.5英寸新機。可新機上市僅過幾天,市場暴出其在官網上僅售出5臺的消息,引發業界熱議。
盡管格力及時出面回應稱“已售出數千臺”,并更新了商城的數據,為自己扳回了一城。可通過格力手機的這個“小插曲”,我們不禁思考:在家電圈叱咤風云的企業,到底能否輕易跨界?其跨界后是否也能旗開得勝呢?
家電業進入瓶頸期跨界成為潮流
不僅僅是格力,近年來,我們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家電企業在弱化身上的“家電”標簽,并總能在其他行業“偶遇”那些熟悉的名字。比如,進軍手機、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格力;收購庫卡后,明確將機器人和工業自動化作為集團發展方向之一的美的;致力于成為互聯網企業,為消費者提供智慧家居解決方案的海爾;成立物流企業,不再只是賣家電的蘇寧;號稱要在全國打造100家VR影院的國美零售……如今,純粹的家電企業似乎已寥寥無幾。
那家電行業為何會頻頻出現跨界現象?據業內人士分析,目前,家電行業的主流產品——白電、黑電、傳統小家電和廚衛電器的發展基本遭遇行業天花板。不少家電企業的增速已逐漸放緩,尤其是黑電企業,不少主流品牌甚至在今年一季度的財報中出現業績下滑的情況。因此,家電企業想在行業里獲得新增長點已成奢望。
“顯然,如果在家電行業難以找得到高增長的的話,就只能另辟蹊徑,從其他領域尋找高增長點。”奧維云網研究院院長張彥斌介紹,在家電面臨行業天花板的情況下,企業需要改變的目的變得非常明確,就是要在鞏固家電這個安身立命之本的情況下,把新的增長點放在跨出家電領域的收購、兼并、整合上。
企業“改名不改姓”家電仍是主業
那么,家電企業的跨界方式有哪些呢?據張彥斌介紹,一方面,家電企業會嘗試在其他行業中尋找新的業務和利潤增長點,如格力開辟全新的手機業務、美的開拓機器人業務等;另一方面,企業的跨界是在原有的業務基礎上往其他領域尋求補充,如美的開始打造“智能制造+智能家居”的雙智戰略,格力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等。
然而,無論是以哪種形式跨界,這些企業都不會放棄手中耕耘多年的家電產業。因為就算對于家電巨頭來說,其跨界所產出的比重也僅僅是很小的一部分。從龍頭企業今年一季度財報可以看出,美的刨去主營業務后,其收入為119億元,占整體營收的19.9%;格力的營收幾乎全部都來源于空調,其他補充僅為3.63%。
張彥斌告訴記者,當家電企業拓展家電以外的業務,也不可能從屬性上脫胎換骨,企業“去家電化”本身就是偽命題。相比之下,用“泛家電化”形容家電企業的跨界之舉更為合適。“未來30年,家電行業每年的市場容量將達上萬億元。對任一家電企業來說,這都是不能輕易放棄的大蛋糕。”張彥斌說道。
如何跨界更成功?
聲音1:兩個行業需存在邏輯性
而企業如何跨界成功率會更高呢?家電行業觀察人士劉步塵告訴記者,跨界需要邏輯性,即考慮跨界后的新行業與企業原本的行業之間必須存在因果聯系。
“盡管格力手機最快速地作出了回應,可依舊無法改變其在手機行業處于小品牌地位的局面。”劉步塵表示,不僅僅是格力,現階段,凡是從家電行業跨界到手機領域的企業,機器人維修,都并不樂觀,“格力、TCL、創維、康佳、海信等企業都有擴展手機業務,可事實證明,工業機器人維修,www.twshmhelmet.com,其知名度遠遠無法超越知名手機商。”
那從家電產品到手機,企業在這段跨界中到底出了什么問題?劉步塵解釋,以空調大戶格力為例,空調屬于功能性產品,講究節能、耐用是空調的生產邏輯;手機屬于數碼通訊產品,消費者選擇數碼產品,首先考慮的是產品的應用體驗如何,機身的工藝設計是否新穎以及數據的更新是否及時,“很少有消費者愿意使用一部手機超過三年,這兩類產品的屬性完全不同。如果企業用做空調、做家電的邏輯去生產手機,那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很低。”
聲音2:需具備清晰的產業鏈布局
不僅僅是邏輯性,家電企業走跨界之路還需要清晰的產業鏈布局目標。以美的收購庫卡為例,同樣是開辟了全新的領域,為何美的在機器人領域成功的概率要遠高于其他進軍手機的企業呢?
首先,在國內市場,機器人本身就是一個新興的產業。劉步塵表示,隨著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在不斷增加,“機器代人”將會是一大趨勢。而中國家電企業在實施“機器代人”的過程中,會要求生產線也能實現自動化,恰好庫卡可以給美的提供智能化產線,這與家電產品的生產端所需不謀而合。
同樣,在2014年成立物流公司的蘇寧,成功將物流這一企業的成本中心轉化為利潤中心。因為,天貓在華南地區存放高端3C產品的“菜鳥倉”正好位于蘇寧廣州物流基地內,這讓蘇寧在出租倉庫創造利潤價值的同時也能縮短物流配送的時間,提高用戶的滿意度。
可見,家電企業想要走出一條成功的跨界之路,應當先考慮這條“路”能否為自己的本業所服務。“對于格力、美的、海爾等家電企業來說,跨界為了尋求更大的提升空間而不得不走的多元化發展道路,這是企業獲得更大發展的必經之路。”劉步塵表示,如果大企業不走多元化,那企業的發展便會難以維系。可對于小企業來說,發展還是要講究專業化戰略,即專心把自家的產業做好,否則隨意跨界將會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