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至29日,第十一屆夏季達沃斯論壇在大連舉行。人工智能作為科技與創新的焦點,是本屆年會最熱門的話題之一。隨著智能機器人
等高科技產品滲透到生產和管理的各個環節,我們的工作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深刻的改變。我國機器人市場前景如何?人工智能、機器人大規模發展對
就業有什么影響?我國與機器人相關的人才隊伍建設情況如何?針對這些問題,記者日前進行了有關采訪。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一個典型特征就是智能化,從政務到商用,到民用,智能機器人已經滲透到生產和管理的各個環節,正改變著人類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模式。
機器人改變生產生活方式
2016年央視猴年春晚上,庫卡機器人何服電機維修,540個深圳阿爾法機器人組成4大陣列,配合現場音樂韻律和節奏,演示12套由技術人員編輯的舞蹈,整齊劃一的舞姿讓全國的電視觀眾為之贊嘆,展示了國內當前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成果。
其實,機器人早已不再是電視里的新鮮玩意兒,以掃地機器人為代表的家用小型機器人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服務大眾了。
在北京工作的小吳,去年過年時給家里的父母帶回去的禮物就是一臺科沃斯掃地機器人。爸媽年紀大了,在家里掃地拖地不方便,掃地機器人可以幫助他們減輕家務負擔了。小吳說。
剛開始,小吳父母并不信任這個圓圓的鐵疙瘩。這還能比人打掃得干凈?一打開開關,掃地機器人就開始自動檢測房間格局并規劃好路徑,一絲不茍地打掃起來。當遇到柜子角落,機器人甚至會自動減速,沒一會兒功夫,整個房間就被打掃得干干凈凈。
除了科沃斯,當前市面上還有米家、海爾等多個品牌的掃地機器人,銷量相當不錯。根據IFR(國際機器人聯合會)預測顯示,20152018年期間,個人/家庭用服務機器人的全球銷量將高達2590萬臺,www.twshmhelmet.com,市場規模達到122億元,超過2014年市場規模的5倍。
實際上,家用機器人只是機器人產業的一小部分,被廣泛應用于汽車、電子、塑料、食品、金屬加工等行業的工業機器人的市場規模更大。按照國際機器人聯合會今年2月發布的報告,2010年到2016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增長了5倍多。2013年以后,中國已連續4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中國占全球市場的份額從2013年的1/5發展到2016年接近1/3。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不斷深入和國際制造業中心向中國的轉移,我國的機器人市場會進一步加大,市場擴展的速度也會進一步提高。
從人口紅利向機器人紅利轉變
機器人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同樣也改變著工廠的生產方式。
生產空調壓縮機的海立集團擁有上海最大規模的機器人工廠。從2007年開始招聘機器人后,該集團已經擁有工業機器人480臺,2007年至今累計替換一線崗位357個,相當于近千名一線作業員工。
渣打銀行今年7月發布的《中國、東盟及前景》報告指出,其調查的珠三角地區200多家企業制造商預計員工工資平均漲幅將達7.2%。在這樣的背景下,希望使用更多機器人來代替工人的企業家不在少數。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彭興韻則認為,機器替代人將成為生產的基本趨勢。新技術的出現,在淘汰部分勞動力的同時,也創造了新的更高層次的勞動力需求。過去講的人口紅利,主要是把人作為生產者這一角度來理解的。但是,由于大量使用機器人,勞動力在生產要素中占比會下降到很低的水平。未來制造業的高地,不再是勞動力的成本優勢,而在于智能機器人技術及其普及。未來的增長應當從人口紅利向機器人紅利轉變。
在第十一屆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機遇要大于挑戰。天下事有利必有弊。比如就業方面,人工智能、機器人大規模發展導致一些行業、領域出現失業問題,但通過互聯網+,通過雙創,新一輪工業革命帶來的網購、快遞、共享單車等新技術、新業態所創造的就業崗位,遠遠多于被機器人替代的崗位。通過匯聚眾智,創造的財富、增加的崗位,一定會遠遠大于失去的。
對于如何應對工業機器人對就業的影響,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理事譚浩俊認為,從就業的基本格局來看,中小微企業是就業的主戰場,而中小微企業能夠運用機器人的數量非常少。那么,大力扶持和發展中小微企業,才是應對機器人沖擊的最有效的手段。如何把更多的社會資源、政府資源、政策資源等用于發展中小微企業、扶持中小微企業,是各級政府必須確立的發展思維。
發展機器人產業人才培養是關鍵
機器人密度是指平均每萬名工人對應的機器人保有量。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的機器人密度僅為30,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2,而世界上機器人密度最高的韓國已達到437。根據國家的相關產業規劃,到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的產業體系要具備3至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8至10個產業配套集群,機器人密度達到100以上。從30到100,對應的是3倍以上市場規模的增長。國產機器人面臨廣闊的發展空間。
但高速發展的機器人產業,卻面臨產業創新弱、高端產業低端化、機器人企業小等問題。
沈陽新松機器人公司研究院院長徐方認為:國內機器人企業多為近五年成立,企業規模較小,多集中在系統集成領域,整機研發能力不足。企業數量多,行業分散,容易形成‘一哄而上’的局面。
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高峰認為,專業人才儲備不足是國內機器人產業難大踏步走的原因。一名機器人研發專業人才的培養往往要經過十幾年的時間。每年從我團隊畢業的機器人專業博士就只有十幾個人,這個專業要求他們是綜合性的人才,機械、力學、電子,方方面面的專業都要掌握。目前來看,國內機器人企業的核心部件制造技術相對國際頂尖水平仍然有一定差距。
據不完全測算,目前,僅在長三角地區使用工業機器人的企業就有6000多家,人才缺口達5萬人左右。企業不僅需要工業機器人現場編程、機器人自動化維護等方面的人才,還需要大量從事工業機器人安裝調試和售后服務等工作的專門人才。隨著我國制造業的發展,KUKA機器人示教器維修,預計未來35年,工業機器人的增速有望達到25%以上,高技能人才缺口將逐年加大。
機器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合格的專業人才必須要具備綜合職業能力,才有能力獨立操作各種機器人。在一些高端精密制造行業,其日常維護、后續保養、調試安裝所要求的精度比較高,未經專業培訓的人員很難掌握其中的技術訣竅,因此需要一些專業性較強的人員進行操作。工信部教育考試中心副主任周明指出:培養工業機器人的技能操作人員,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如果不加快培養,就會給全國的智能化拖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