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農業物聯網,農博創新想為40萬中高端農企打造智能化農場
傳統農業升級在即。數據顯示,我國近十年人力成本增幅為336%,農業人力成本平均年增長12.7%,農產品的平均每畝成本比美國高出56%~220%。在耕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提升產量、保質增效,已成為行業的首要課題。
基于此,越來越多農企開始涉足智慧農業,探索物聯網技術及農業大數據在行業中的應用,推動行業向精細化、智能化、產業化方向發展。根據預測,全球智慧農業的市場規模將從2016年的90.2億美元達到2022年的184.5億美元的規模。
總部位于深圳的農博創新科技有限公司于2015年底創立,致力于通過在物聯網技術和大數據分析技術,打通農業數據壁壘,形成一整套的智慧農業管控體系。農博創新CEO馬俊娜表示,農業數據目前還是一片藍海,農博創新通過高效傳感器、先進的傳輸模式和數據分析賦能,可以更好的探索農作物的生長規律,機器人維修,對生長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和預警,并及時應對外部環境變化。
馬俊娜告訴36氪,在農業物聯網業務方面,她們有兩個比較核心的優勢。首先是在數據傳輸方面,農博創新經過多方比對,因地制宜的形成了多種傳輸方案。對于大型農場,主要選取遠距離、低功耗、低成本,同時具備繞射能力的LoRaWan組網傳輸。經過團隊的二次開發,該方案的數據傳輸距離最高可達到25公里,不但解決了農場網絡信號弱及Wifi無法完全覆蓋的問題,同時可為客戶節約90%以上的通訊費用。對于中小型農場,農博創新也可提供混合數據傳輸方案,以滿足不同的客戶需求。
第二個優勢在于其自研自產的傳感器組件,相比于市面上的設備,除在成本上更有競爭力,在精準度、實時性、可靠性方面都有顯著提升。同時,農博創新還根據用戶的需求優化了安裝及操作流程,使得產品體驗更好,且具備可拓展性。產品化設計代表著公司無需再專門派出安裝工人,用戶買回設備后,可以自行安裝,改變了原有農業物聯網設備必須專人安裝、培訓和售后等阻礙產品規模發展的缺點,馬俊娜表示,希望未來農業物聯網設備可以像消費級電子產品一樣普及和易用。
在數據收集和分析方面,目前農博創新可以實時監控農場中空氣、土壤、氣候、視頻、病蟲害等多個維度的數據,并會結合專家經驗建立分析模型,將實時分析結果及對應的生產建議發送給用戶。用戶可以參考相關建議將動作指令發送回農場的智能設備,實現對農場環境的遠程智能調控。
馬俊娜表示她們的方案有兩個主要的目的減少人力、保證種植品質。按照傳統的管理方式,每六畝溫室大棚需要兩個人看管。自動化監控和提醒,不但克服人力的不可控性,KUKA機器人示教器維修,更重要的是實現了標準化和可規模化的農業生產模式。根據農博創新的管理模型,在理想狀態下,每百畝溫室大棚只需要3個人管理,可將傳統農業的人力成本降低60%以上。
馬俊娜表示,在未來3年的時間,借助AI技術可以實現農場生產的全自動分析和控制。想要實現準確的全自動分析,KUKA機器人維修,一方面依托先進的算法模型,另一方面也需要大量的傳感器采集到的數據對算法模型進行訓練。目前,農博創新已與高校合作,組建了專門的人工智能團隊。同時,農博創新擁有數萬畝的農場客戶,通過大量的數據積累,可不斷對現有模型進行優化。
為了加快市場拓展速度,馬俊娜表示她們已在青島建立一個分公司,專門開拓華北和華東市場。在收費策略方面,農博創新對硬件進行收費,軟件可以免費使用,希望以此吸引更多的用戶來使用公司的農業物聯網方案。不過在基礎功能上,軟件端也會增加收費的數據服務模塊。
農博創新已完成兩輪融資,由著名天使投資人李笑來和云天使基金分別投資數百萬人民幣。團隊方面,CEO馬俊娜,香港大學碩士,曾任職于全球知名科技企業,團隊核心成員均畢業于國內外知名高校,并具備多年科技行業和農業相關的工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