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大數據,用戶可對機器人的動作進行精確操控,人和機器人將在一起完成作業,這會是更加智能和諧的未來。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孟慶虎在工業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及機器人技術論壇上表示,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正為互聯網機器人的發展提供新的想象空間。
近日,工業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及機器人技術高層論壇在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舉辦,在智能化成功刷屏制造界,機器換人漸成趨勢的當下,眾多專家共聚寧波解讀大數據與機器人碰撞所產生的跨界火花,探究如何在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聯姻中打破人機互動瓶頸。
機器人是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制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在今年兩會期間,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庫卡機器人,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無疑,機器人技術將在信息化中迎來新一輪發展浪潮。
揮舞著鋼鐵手臂的機器人,無所不能般上天、下海、登極、入地,科幻電影中的場景正成為現實。山東大學教授李貽斌表示,一直以來,發達的機器人技術就是人類所追求的夢想,具備精度、速度和負載能力的機器人正在完成人類所不擅長的工作,比如在磨拋領域,傳統人工費時費力,同時現場的噪聲、粉塵也嚴重影響工人健康,而使用機器人則可以彌補以上弊端。此外,機器人還被廣泛應用于汽車、電子、醫療、服務等領域,機器人新時代正疾步走來。
雖然機器人技術發展正趨成熟和多元,但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孟慶虎認為,機器人若要完全代替人類工作,并不是那么容易,純碎封閉式的編程機器人并非最優化的模式。孟慶虎進一步解釋道,好比疊一件襯衫,人類很容易就能完成,但機器人若要完成這一簡單動作,需要設定復雜的程序步驟,缺乏靈巧性和安全性的機器人更多的只是在充當機械手的角色。如何讓機器人感知環境,更精確地配合人類工作,KUKA機器人示教器維修,將是如今的機器人技術發展需要思索的命題。
將人類的智慧大腦放在云上,機器人在需要的時候便可連接服務器獲取信息,更新海量數據庫,在孟慶虎看來,這樣的云機器人將打破人機互動的瓶頸。孟慶虎認為,云機器人概念的提出,可讓人類與機器之間的默契合作加快,機器人可從事精度和重復高性高的作業流程,而工人則在其輔助下進行創意性工作,整個生產制造過程更加智能和諧。
李貽斌也認為,下一代機器人或將擁有柔軟的雙臂,并充分利用大數據,實現人與機器人之間的協調融合。通過人與機器人在感知、認知、決策等層面上的互補,機器人的智能水平和人機互動能力將大大提高,美國動畫電影《超能陸戰隊》中的大白將走出熒幕。
此外,在李貽斌看來,云機器人一旦應用到生活領域,可以接觸到更多用戶,收集更多用戶大數據,這些數據由于可以隨時感知環境,同用戶交互,對于挖掘用戶需求上的價值不可想象。通過技術突破,機器人市場將從汽車等制造產業逐步向養老、家政、3C行業發展,并從高端客戶向一般客戶過渡。李貽斌說道。
據悉,庫卡機器人,工業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及機器人技術論壇旨在促進信息技術與自動化學科的學術界與工業界的深入交流,提升區域產學研合作的水平,推進信息化、自動化和機器人技術在產業升級中的創新驅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