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正大舉進入機器人、無人機等各類智能硬件產品;軟銀、阿里、富士康不久前合資并啟動情感機器人Pepper量產計劃。這些國際巨頭的戰略布局,讓人們意識到一個新制造、新硬件時代正悄然來臨。對于未來,我們的思考機器人行業下一個需求爆發點究竟在哪里?我們判斷,1)隨著人口紅利消失,工業機器人率先被用于以3C裝配業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工業;2)以智能為核心的高端服務機器人空間無上限,但大都處在研究和實驗階段,或將在正文闡述的八大細分行業開啟商用化巨幕。
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跨進,植保無人機及特種農業機器人容量超百億
當大田(規模化)農業發展到達一定程度后,特種(精細化)農業將引來爆炸式發展,從而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機器人的運用將會是這場農業技術革命的推動力,以果蔬種植和植保工作為典型代表的精細化農業機器人最先受益。對于采摘機器人圖像處理和果實易損性是主要難點,國外技術更為成熟,但技術壁壘總體不高。植保無人機國內剛剛起步,較之美國、日本的農用航空作業占耕地面積比例高達50%、54%,世界平均水平17%,我國僅不到1%,發展潛力巨大,容量或超百億。
個人/家庭服務機器人是全球服務機器人產業中發展前景最好和增速最快的領域
家用服務機器人爆發時點取決于經濟性,隨著技術不斷成熟,實用性增強,量產后成本將進一步降低,以清潔機器人為代表正以惠民的價格(從幾百元到上千元不等)切入到實用度高的應用場景-家政服務,即將作為家庭電子類消費產品進入千家萬戶,是家用機器人中目前最成熟的商業應用。由此延伸的酒店服務機器人,以事物為基礎的工作特點上,實現節省人工費用的同時保護旅客隱私,KUKA機器人維修,目前已應用于多家酒店,廣受好評。
行業發展不健全導致需求錯配倒逼外康復理療機器人爆發
國內康復理療行業存在康復理療科普及率低和康復理療人才良莠不齊等問題,60%的康復需求僅得到不足20%的康復服務,人才緊缺,需求龐大,是倒逼康復醫療機器人爆發的主邏輯。目前已成型產品主要包括手術機器人和外骨骼,據測算占據康復機器人市場中80%的外骨骼到2020年空間將過百億元。全球老齡化問題嚴峻,由此延伸的養老看護機器人空間巨大,據測算我國2020年空巢家庭比例會高達60%,空巢家庭戶數約為1億戶,帶來千億的巨大需求,Pepper秒計售罄可見一斑。政策助力,加大軍隊/消防等特種機器人在公共安全領域危險作業替代目前全球政局看似平穩,實則各個利益集團暗潮涌動,在此背景下,全球軍隊大換血,部隊投入重金研發軍用機器人,僅美國開支就從2000年的2.83億美元上升至2016年的29億美元。同時,在和平年代,公共安全事件導致的危險作業亟需特種服務機器人提高救援效能。十二五期間,我國已將公共安全機器人將作為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科技發展專項規劃》重點發展的四大任務之一。
自動駕駛是正在慢慢被接受,關注程度不斷提高
目前自動汽車發展的一個主要障礙就是成本過高,根據BCG的估計,一輛無人駕駛汽車的成本在2025年量產化之后可以被壓縮到10000美元以下。一旦實現7000美元成本,隨著馬路上自動駕駛汽車的普及,聯網的汽車交通平臺將會形成,超強的傳感系統和高級算法將會完全改變人們出行的狀態,自動駕駛機器人高效的通行效率和零事故率將不再是夢。
看好商業模式明確,切入獨特需求的機器人公司
目前全球機器人產業格局還沒有形成,但在知識積累和產業應用方面,中國企業仍有很多優勢和機會。未來有望成功的機器人公司或是有獨到需求+成熟商業模式型,能融合市場、渠道、銷售和獨到的需求爆發點,持續推薦科遠股份、巨星科技、華昌達。
報告正文
再梳理:機器人改變行業的發展邏輯
隨著人均用工成本不斷上升,人口紅利的消失讓很多國家開始走上用機器取代人工的階段。機器人的運用的主要目的是解放生產力,用機器去取代一些繁瑣,工作量大的工作,人類從而可以享受更多的自由時間。如同石器時代的工具,現代機器人擴展了人類能力的范疇,使生產力更加高效。從物理層面上說,庫卡機器人,機器人由于其強大的機動性能,它們可以取代人類完成很多力量要求很大的任務。與此同時,一些重復性很大的工作也將被機器人代替。超高的精度使機器人可以完成非常精密的工作。從早期的簡單自動化,到工業機械手臂,最后發展到具有情感的伴侶型機器人,人工智能和云計算技術把機器人的智能化程度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類因此開始把機器人應用在需要思考分析的崗位上替代人類的工作。這篇報告將從機器人的特點入手,根據行業梳理未來很有可能被機器人替代的職業以及背后的邏輯,最后我們講會討論未來機器人的發展特點。
隨著用工成本的提高,我國制造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現有的生產能力已經到達極限,無法滿足全球巨量的產品需求。手機行業3班倒,24/7的工作強度使用工問題越來越突出,較低的利潤率使很多勞動力密集的制造型企業壓力山大。對企業來說,超低,甚至是虧本的制造方式已經到達極限,通過自動化提升產能同時降低用工成本是當務之急,因此我們判斷,首先被機器人改變的行業將會是制造企業。高端服務機器人依舊處在研究和實驗階段,商用化的道路依舊漫長,后續我們將展開至8個細分下游討論。
人口紅利結束,工業機器人率先發力勞動密集型行業
工業機器人換人的核心邏輯:1)人口紅利的結束導致用工成本的飛速上升2)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使機器可以從事復雜的工作。行業的大環境也有新的變化:機器人行業競爭加劇,下游集成商開始自己研制機器人,比如富士康的裝配機器人,美的收購庫卡完成在機器人行業的布局。在如此格局之下機器人會在哪個行業最先爆發呢?由于機器人的特點在于高效和很高的產品質量,我們需要從在這兩個方面需要改進的行業中進行篩選。從對質量的需求來看,根據國際質量管理協會(ISO)發布的年度報告,全球已經有160萬家企業得到ISO頒發的質量體系認可證書,而排名前幾的行業是工業零件制造,原材料和電子通信行業。這些行業不斷上升的質量訴求推進了行業內自動化改造的推進,我們從工業制造企業大規模使用工業機器人的浪潮中可見一二。
非汽車行業對機器人的需求不斷增加,電子制造業作為一個龐大的產業,工人數量眾多,重復的工作多,產品更新很快,定制化的要求也很高。自動化設備的引入將會改善整個產業的產能,縮短生產周期同時提高產品質量的最優途徑,尤其是3C裝配行業,我國人口紅利的消失使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利潤率驟降,為了保持我國制造業大國的地位,提高自身的成本競爭力,機器人的使用勢在必行。行業需求的倒逼是造成工業機器人大發展的主要原因。
以智能為核心,服務機器人空間沒有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