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對產業發展抱有極大信心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面臨的巨大挑戰。當前,機器人維修,核心技術的創新研發已成為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技術為王時代國產機器人發展怎可缺新
機器人的研發、制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今年3月,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藍圖已繪就,作為國家要大力推動其突破發展的十大重點領域之一。因此,庫卡機器人,如何擺脫ABB、發那科、安川電機和庫卡等四大國際巨頭的影響,造出適合國內市場甚至可出口海外的高端機器人產品、面向工業4.0的自動化解決方案,成為了當前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產業發展仍然缺乏技術創新
目前,在對產業發展抱有極大信心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面臨的巨大挑戰。機器人的頂層架構設計和基礎技術被發達國家控制,核心技術嚴重依賴進口,庫卡機器人驅動器維修,產業發展缺乏成本優勢。再次,機器人研發、制造與應用之間缺乏有效銜接,有可能導致研發與制造環節脫節。另外地方政府對產業的盲目投資則可能形成過剩產能,導致重復建設和低價競爭。
核心技術才是企業競爭力,比投資更重要。那么機器人的核心技術中,本土企業又掌握了多少呢?機器人涉及的技術較多,大體可分為器件技術、系統技術和智能技術。我國在通用零部件、信息網絡等部分器件和系統技術領域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10年左右,而對智能化程度要求不高的焊接、搬運、清潔、碼垛、包裝機器人的國產化率較高。在機器人學習、仿生識別、數據挖掘以及模式、語言和圖像識別等領域的技術都比較成熟。但在核心技術領域我國就與國際相差甚遠。今年年初,工信部對全國機器人產業的摸底調查初步顯示,我國涉及機器人生產及集成應用的企業大部分都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產品主要集中在三軸、四軸的中低端機器人,逾90%的企業年產值在1億元以下。
產品應用或將輻射各行各業
目前世界上至少有48個國家在發展機器人,其中25個國家已涉足服務型機器人開發。日本、北美和歐洲等國家的機器人研發處于國際前列水平,而我國則屬于研發初級階段。但相對起工業機器人而言,我國服務機器人的發展與國際則差距較小。隨著我國人口紅利消失,機器人不僅在制造業上正在替代工人,還將在軍事、服務、娛樂等領域取代人類。機器人專家從機器人應用環境出發,將機器人分為兩大類,即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
工業機器人根據用途不同,大致可以分為焊接機器人、搬運機器人、噴漆機器人、涂膠機器人、裝配機器人、碼垛機器人、切割機器人、自動牽引車(AGV)機器人、凈室機器人等。
而服務機器人則是除工業機器人之外的、用于非制造業并服務于人類的各種先進機器人,主要包括個人/家用服務機器人和專業服務機器人。其中,個人/家用機器人主要包括:家庭作業機器人、娛樂休閑機器人、殘障輔助機器人、住宅安全和監視機器人等;專業服務機器人主要包括:場地機器人、專業清潔機器人、醫用機器人、物流用途機器人、檢查和維護保養機器人、建筑機器人、水下機器人,以及國防、營救和安全應用機器人等等。
其實,機器人專家對于機器人有多少種分類就意味著機器人可以入侵多少個行業。隨著我國機器人研發水平的不斷提升,三百六十行,行行出機器人的那天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