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都下單了“成都造”機器人看過來!
近年來,機器人離我們越來越近。吃火鍋時,可能是機器人為你送上新鮮的毛肚;銀行辦理業務時,可能是機器人為你答疑解惑;打開手機時,可能你閱讀的是一條機器人寫的新聞。
在成都,特別是高新區和天府新區,匯集不少機器人研發公司。可穿戴外骨骼助行機器人、會打羽毛球的機器人、會迎賓送水的服務機器人它們都誕生于成都,并且獲得過多次國內外大獎,技術處于行業領先。成都的機器人軍團讓著名籃球運動員姚明也刮目相看,并訂購了15臺家庭服務機器人。
Aider
個人助行外骨骼機器人,出生于電子科技大學模式識別與機器智能實驗室,有90多項專利發明,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的檢驗認證。不久之后,它有望臨床應用于幫助癱瘓患者直立行走。
助行機器人讓癱瘓病人站立行走
8月11日,在布法羅機器人(成都)有限公司,一名下肢癱瘓的病人借助手臂的力量從輪椅上緩緩移坐到一副形似鋼鐵俠戰衣的機械上,接著,他把雙腿、雙腳捆綁在機器盔甲上,并系好腰間的束帶。當按下機器右側的紅色按鈕后,他竟然毫不費力地站了起來,還撐著拐杖在測試間里走了幾圈,甚至順利通過了一小段樓梯。
這位叫林寒的病人,穿戴的就是Aider(輔助者),又稱可穿戴個人助行外骨骼機器人,它可以通過人體機能感知其意圖,進行步態合成,幫助人行走。
布法羅機器人(成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西川介紹,Aider已經進入第四代的研發。而Aider的研發道路并不平坦,全憑摸著石頭過河。
主持研發Aider的是海歸教授程洪,2009年,他從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回國到電子科技大學任教。
一次,程洪在八一康復中心看見一些傷殘患者,由于長期與輪椅為伴,缺乏肢體運動,導致骨質疏松、肌肉萎縮、精神狀態差等情況。程洪想起,在美國做科研期間,曾經見到過一種能夠幫助癱瘓病人行走的機器人,對于改善病人身體和精神狀況,也有比較好的療效。但是,www.twshmhelmet.com,這項技術仍處于保密狀態。
為了打破技術封鎖、服務殘障人士,程洪組建團隊研發外骨骼機器人。由于國內沒有先例可循,程洪團隊遇到技術瓶頸,Aider的電機驅動馬力不夠,根本無法把病人從椅子上拖起來。團隊里開始涌現打退堂鼓的聲音,但程洪堅信難題一定可以解決。
林西川是2012年加入程洪團隊的,機器人維修,這位機器專業博士聯系國內外的各大機器人電機生產商,經過多次匹配測試,終于找到合適的電機,機器人助行效果明顯增強。
細節決定成敗。Aider一共有700多個零件,每一個微小的零件調整,整體效果就可能相差很大。經過不斷改良后,現在,Aider與人體的匹配度更高。
Aider高約1米,重約22公斤,患者可根據腿長、腿型自行調整胯部到膝關節、膝關節到腳底的高度,一般患者可以堅持使用2小時。林西川說,經過一個月訓練的癱瘓病人,穿戴上Aider后,基本能實現‘人機合一’,實現短時間的獨立行走。
林寒接觸到Aider是在2015年的夏天。此前,他因腰椎斷裂,肚臍眼以下全部失去知覺,癱瘓在床。對于不到30歲的林寒來說,那是人生最黑暗的一段日子。后來,林寒得知研發Aider的團隊正在尋找配合測試的志愿者,便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報了名,成為第一批志愿者。
同年9月,林寒受邀參加全國第九屆殘運會火炬傳遞,他穿戴Aider,直立前行,將殘運會圣火傳遞給下一個人。林西川當時坐在觀眾席,雖然不到5米的距離,但當林寒走完后,我心里的石頭一下就落地了,感覺自己多年的努力是值得的。
EVO
誕生于成都普諾斯科技有限公司,擅長迎賓、送水、按電梯等日常服務性工作。
服務機器人做人類的生活小幫手
8月23日到27日,在北京舉行的2017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一個忙碌的白色身影自由地穿梭在展區,為參展人員送水。
這個送水小哥名叫EVO(Evolve的簡稱,進化),是一名機器人。早在2015年7月的深圳,EVO的初級版就嶄露頭角,一舉奪得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的總冠軍。它的研發者、成都普諾斯科技有限公司CEO(首席執行官)吳家敏,當時還是電子科技大學的學生。
為了讓EVO初級版外形更美觀,與人的交互性更好,吳家敏準備大干一場。2015年10月,他在學校附近租了兩間辦公室,庫卡機器人,創辦公司,走上創業之路。
埋首苦干一年后,2016年10月,吳家敏帶著服務機器人成成蓉蓉和嘟嘟出現在2016年世界機器人大會的展廳里。成成和蓉蓉可以迎賓、倒水、按電梯,還能和人握手、猜拳、交談互動,提供溫暖貼心的服務。而嘟嘟的外形是一輛小車,可以幫忙搬運貨物。
展會上,不少客戶對機器人表示肯定,但也提出要求:開酒店的客戶希望嘟嘟帶個儲貨箱,運送行李;開工廠的客戶希望嘟嘟能承載更大的重量;開餐廳的客戶喜歡成成和蓉蓉,但難以接受9萬元到12萬元的價格,希望能夠便宜些。
如何才能滿足客戶的要求?團隊分析,人形機器人要依托進口電機,成本很難降低,而優化移動底盤則更為可行。
經過改進后的嘟嘟,成為現在的EVO。嘟嘟只能在開放場所活動,EVO卻能與不同型號的電梯進行無線連接,自由出入電梯門。當檢測到電量低,或者空閑的時候,它能夠自己返回充電站進行充電,最大負載為100公斤。只需要在手機一個應用上為它設定一個終端,EVO就會自動解析地圖,生成路徑,立即前往。吳家敏介紹,EVO最大的特點是有一雙‘會動的眼睛’,當前方有障礙物時,眼睛會隨著障礙物動,準確地避開,會露出開心的表情。
為了把機器人推向市場,吳家敏團隊開發了小型倉儲機器人、酒店運輸機器人、快遞服務機器人。對于服務機器人的前景,吳家敏很有信心,酒店、公寓、高端寫字樓、商業廣場、超市、醫院、機場、政務大廳及物流倉儲等場所都將有服務機器人的用武之地。
小羽
國內首臺能和真人進行羽毛球對打的機器人,獲得過2015年亞太大學生機器人大賽總冠軍,有亞洲最強的羽毛球機器人之稱。
模仿林丹羽毛球機器人能和真人對打
8月7日,在青島國際啤酒節的機器人展覽館,一名穿橙色衣服的小男孩正在和機器人打羽毛球。小男孩率先開球,只見機器人迅速移位,果斷揮拍,將球回擊。
這個長約1米,寬約2米,高400毫米的機器人就是小羽。別看它身材扁平,但是揮拍有力,反應敏捷,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人,恐怕很難打得過小羽。
小羽的創造者來自電子科技大學,是由駱德淵牽頭,20多名學生組建的研發團隊。研發小羽時,團隊意見分成兩派:一派主張由人遙控機器人打羽毛球;一派主張由機器人自動接球,不需要人控制。面對爭執,駱德淵決定,把團隊分為遙控組和自動組,看誰能戰勝誰。